大体积承台热力耦合分析及防裂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徐变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影响 | 第14页 |
1.2 大体积混凝土定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水化热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2 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温度场及徐变原理 | 第24-48页 |
2.1 混凝土水化热分析参数 | 第24-27页 |
2.1.1 混凝土热学特性 | 第24-25页 |
2.1.2 水泥水化热 | 第25-26页 |
2.1.3 混凝土绝热温升 | 第26-27页 |
2.2 热传导基本原理 | 第27-32页 |
2.2.1 热传导方程 | 第27-30页 |
2.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0-32页 |
2.2.3 温度场的分类 | 第32页 |
2.3 混凝土热学计算的有限单元法 | 第32-38页 |
2.3.1 变分原理 | 第33-36页 |
2.3.2 稳定温度场计算 | 第36-38页 |
2.4 混凝土徐变影响因素 | 第38-43页 |
2.4.1 内部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2.4.2 外部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2.5 混凝土徐变常用预测模型 | 第43-47页 |
2.5.1 CEB-FIP模型 | 第43-45页 |
2.5.2 ACI 209模型 | 第45-46页 |
2.5.3 BP模型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承台水化热数值分析及现场测试 | 第48-72页 |
3.1 工程背景介绍 | 第48-53页 |
3.2 建立数值模型 | 第53-56页 |
3.2.1 定义一般材料特性 | 第53-54页 |
3.2.2 建立结构模型 | 第54页 |
3.2.3 水化热分析 | 第54页 |
3.2.4 定义环境相关参数 | 第54-55页 |
3.2.5 定义底部边界 | 第55页 |
3.2.6 定义热源函数与分配热源 | 第55-56页 |
3.2.7 管冷 | 第56页 |
3.2.8 定义水化热分析阶段 | 第56页 |
3.3 水化热现场测试及对比分析 | 第56-67页 |
3.3.1 水化热温度分布规律 | 第57-59页 |
3.3.2 数值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59-63页 |
3.3.3 承台内部最高温度、内外最大温差对比 | 第63-64页 |
3.3.4 冷却水管冷却效果分析 | 第64-67页 |
3.4 合理拆模时机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温度场影响因素的参数分析 | 第72-88页 |
4.1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标准 | 第72页 |
4.2 预埋水管冷却 | 第72-81页 |
4.2.1 水管冷却的计算理论 | 第72-74页 |
4.2.2 水管冷却的参数分析 | 第74-81页 |
4.3 保温措施的作用 | 第81-83页 |
4.4 浇筑温度的影响 | 第83-85页 |
4.5 粉煤灰及矿渣粉对大体积混凝土的作用 | 第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五章 寒潮对混凝土承台的影响 | 第88-104页 |
5.1 寒潮及昼夜温差概况 | 第88页 |
5.2 养护期间遭遇寒潮的影响 | 第88-93页 |
5.3 拆模后遭遇寒潮的影响 | 第93-95页 |
5.4 寒潮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 第95-101页 |
5.4.1 寒潮强度与应力的关系 | 第95-99页 |
5.4.2 对流系数与表面应力的关系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6.1 结论 | 第104-106页 |
6.2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4-11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