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光伏发电项目及其评价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1.1 光生伏效应 | 第14页 |
2.1.2 光伏发电系统 | 第14-15页 |
2.1.3 光伏发电系统类别 | 第15页 |
2.2 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2.1 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评价内涵 | 第15页 |
2.2.2 光伏发电项目特点 | 第15-16页 |
2.2.3 光伏发电项目综合评价一般过程 | 第16-17页 |
2.2.4 层次分析法 | 第17-19页 |
2.2.5 物元可拓法模型概述 | 第19-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涉县20兆瓦光伏电站发电项目概况 | 第23-26页 |
3.1 涉县电网概况 | 第23页 |
3.2 涉县电网电力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3.2.1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3-24页 |
3.2.2 电力需求负荷预测 | 第24页 |
3.3 工程项目简介 | 第24页 |
3.4 建设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涉县20兆瓦光伏电站发电项目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 第26-44页 |
4.1 配电技术分析 | 第26-37页 |
4.1.1 电力系统部分 | 第26-31页 |
4.1.2 系统通信部分 | 第31-32页 |
4.1.3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第32-34页 |
4.1.4 调度自动化 | 第34-37页 |
4.2 光伏电站经济收益分析 | 第37-40页 |
4.2.1 光伏电站的盈利情况 | 第37-39页 |
4.2.2 光伏电站碳排放效益情况 | 第39页 |
4.2.3 电网可持续运营情况 | 第39-40页 |
4.3 光伏并网社会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4.3.1 节约利用能源 | 第40页 |
4.3.2 光伏并网就业影响 | 第40-41页 |
4.3.3 光伏电站建设区生活影响 | 第41页 |
4.3.4 光伏产业带动当地经济 | 第41页 |
4.4 光伏电站建设可持续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4.4.1 改善电站建设区环境 | 第41-43页 |
4.4.2 光伏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43页 |
4.4.3 光伏建设区能源结构调整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涉县20兆瓦光伏电站发电项目综合评价实施过程 | 第44-54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6页 |
5.2.1 配电技术评价指标 | 第45页 |
5.2.2 光伏电站经济收益分析评价指标 | 第45页 |
5.2.3 光伏并网社会影响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5.2.4 光伏电站建设可持续影响评价指标 | 第46页 |
5.3 基于AHP的物元可拓模型应用过程 | 第46-52页 |
5.3.1 待评价物元的确定 | 第46-47页 |
5.3.2 经典域以及节域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3 基于AHP的权重确定 | 第48-50页 |
5.3.4 贴进度计算及评价等级确定 | 第50-52页 |
5.4 评价的分析及结论 | 第52-53页 |
5.4.1 评价分析 | 第52页 |
5.4.2 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5.4.3 相关建议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