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相关概念释义第13-14页
        1.3.1 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13页
        1.3.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5-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2 研究框架第16-19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反思与理念建立第19-37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9-24页
        2.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文件回顾第19-23页
        2.1.2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研究综述第23-24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4-29页
        2.2.1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历程概述第24-26页
        2.2.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综述第26-29页
    2.3 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存在的不足第29-31页
        2.3.1 忽视遗产与其周边自然环境关系的孤立式保护第29-30页
        2.3.2 将个体遗存与其所在空间相割裂的碎片式保护第30页
        2.3.3 将遗产与其文化价值相分离的冻结式保护第30-31页
    2.4 基于地区人居视野进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第31-35页
        2.4.1 人居环境地区性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指导意义第31-32页
        2.4.2 基于地区人居视野的“整体保护”概念建立第32-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荫城镇地区人居背景研究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梳理第37-63页
    3.1 荫城镇地区人居背景研究第37-47页
        3.1.1 自然地理第37-40页
        3.1.2 历史发展第40-42页
        3.1.3 地区文化特征第42-45页
        3.1.4 区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第45-47页
    3.2 荫城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分析第47-60页
        3.2.1 镇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第47-50页
        3.2.2 镇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第50-59页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9-60页
    3.3 本章小结第60-63页
4 荫城镇历史空间的地区性研究第63-91页
    4.1 荫城镇大尺度的山水城镇格局分析第63-68页
        4.1.1 村镇选址第63-65页
        4.1.2 轴线建立第65-67页
        4.1.3 视线关系第67-68页
    4.2 荫城镇历史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第68-81页
        4.2.1 历史空间形态演进第68-70页
        4.2.2 整体布局第70-73页
        4.2.3 肌理形态第73-75页
        4.2.4 街巷空间第75-77页
        4.2.5 节点空间第77-79页
        4.2.6 建筑风貌第79-81页
    4.3 荫城镇历史文化特色分析第81-85页
        4.3.1 空间形态特色第81-82页
        4.3.2 文化艺术特色第82-84页
        4.3.3 荫城镇历史文化特色总结第84-85页
    4.4 荫城镇保护面临的问题第85-88页
        4.4.1 社会经济发展对山水城镇格局的破坏第85-86页
        4.4.2 古镇历史空间形态地区性的消解第86-87页
        4.4.3 古镇历史职能的衰退与社会文化的趋同第87-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91页
5 地区人居视野下荫城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方法探索第91-119页
    5.1 基于大尺度山水格局的整体保护第91-98页
        5.1.1 山水艺术格局的整体构建第91-92页
        5.1.2 基于山水城镇格局的整体景观层次保护第92-93页
        5.1.3 基于山水城镇格局的建筑高度控制第93-94页
        5.1.4 基于整体山水城镇格局的保护范围的扩大第94-97页
        5.1.5 基于整体山水城镇格局的用地布局保护与调整第97-98页
    5.2 基于历史空间地区性的整体保护第98-112页
        5.2.1 荫城镇历史格局的保护和延续第98-101页
        5.2.2 传统风貌的保护和整治第101-104页
        5.2.3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第104-112页
    5.3 基于文化与空间协同发展的整体保护第112-117页
        5.3.1 文化与空间的协同保护与发展第112-113页
        5.3.2 人居文化和山水格局的保护与传承第113-114页
        5.3.3 职能文化和空间功能的更新与创造第114页
        5.3.4 精神文化和场所地标的营造与复兴第114-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6 结语第119-123页
    6.1 研究结论第119-121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9页
图表目录第129-13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pac-Rap1信号通路介导牡荆素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
下一篇:成长性视角下融资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以软件信息业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