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当店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河南省商丘市太阳能资源情况 | 第14-22页 |
| 2.1 河南省自然地理情况 | 第14-15页 |
| 2.2 商丘市太阳能资源分析 | 第15-21页 |
| 2.2.1 日照时数 | 第15-16页 |
| 2.2.2 日照百分率 | 第16-17页 |
| 2.2.3 太阳总辐射 | 第17-18页 |
| 2.2.4 水平面上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 第18-19页 |
| 2.2.5 太阳总辐射推算 | 第19-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基本理论和设计原则 | 第22-32页 |
| 3.1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 3.2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 第23-25页 |
| 3.2.1 光伏阵列 | 第23-24页 |
| 3.2.2 蓄电池组 | 第24页 |
| 3.2.3 光伏控制器 | 第24页 |
| 3.2.4 逆变器 | 第24-25页 |
| 3.3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 第25页 |
| 3.4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25-26页 |
| 3.5 光伏阵列的基本配置和设计 | 第26页 |
| 3.5.1 光伏方阵的设计原则 | 第26页 |
| 3.5.2 光伏阵列接线方案的设计原则 | 第26页 |
| 3.6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 | 第26-27页 |
| 3.7 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方式的设计 | 第27-30页 |
| 3.7.1 太阳能跟踪方式的选择 | 第27-28页 |
| 3.7.2 方位角和倾斜角的选取 | 第28-30页 |
| 3.8 防雷和过电压保护 | 第30页 |
| 3.9 光伏发电监控系统 | 第30-31页 |
| 3.10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商丘市当店光伏发电系统的典型设计 | 第32-44页 |
| 4.1 电池选择 | 第32-33页 |
| 4.1.1 太阳能电池性能比较 | 第32页 |
| 4.1.2 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主要参数 | 第32-33页 |
| 4.2 逆变器的选择 | 第33-35页 |
| 4.2.1 逆变器的作用和原理 | 第33页 |
| 4.2.2 逆变器的分类 | 第33-34页 |
| 4.2.3 逆变器的选型 | 第34-35页 |
| 4.3 光伏组件串联数和阵列单元设计 | 第35页 |
| 4.4 太阳能电池组排列方式的选择 | 第35-36页 |
| 4.5 电池方阵支架的要求和间距的计算 | 第36页 |
| 4.6 逆变器的布置 | 第36-37页 |
| 4.7 发电量测算 | 第37-38页 |
| 4.7.1 光伏阵列效率 | 第37页 |
| 4.7.2 逆变器的转换效率 | 第37页 |
| 4.7.3 温度对于发电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4.7.4 其他损耗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7.5 上网发电量的估算 | 第38页 |
| 4.8 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 第38-42页 |
| 4.8.1 电气主接线和主要设备的选择 | 第39页 |
| 4.8.2 过电压保护和接地装置 | 第39页 |
| 4.8.3 电气一次系统设备和接线图 | 第39-42页 |
| 4.9 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 第42页 |
| 4.9.1 电气二次设备的选择 | 第42页 |
| 4.9.2 光伏发电监控系统 | 第42页 |
| 4.9.3 直流系统配置 | 第42页 |
| 4.10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 5.1 结论 | 第44页 |
| 5.2 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