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23页 |
第二章 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和影子银行文献综述 | 第23-47页 |
2.1 价格双轨制的形成 | 第23-26页 |
2.2 价格双轨制的影响 | 第26-29页 |
2.3 利率双轨制的界定与国际比较 | 第29-35页 |
2.3.1 利率双轨制的界定 | 第29-31页 |
2.3.2 中国利率双轨制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3 中美利率双轨制比较研究 | 第33-34页 |
2.3.4 利率双轨制和价格双轨制的比较 | 第34-35页 |
2.4 中外影子银行的比较研究 | 第35-45页 |
2.4.1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 | 第35-38页 |
2.4.2 中国影子银行兴起的成因 | 第38-39页 |
2.4.3 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4 美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与成因 | 第40-43页 |
2.4.5 影子银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6 中美影子银行的对比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父爱主义、二元产权结构和利率双轨制 | 第47-62页 |
3.1 引言 | 第47-49页 |
3.2 文献综述 | 第49-51页 |
3.3 父爱主义、政府效用函数与利率双轨制的形成 | 第51-59页 |
3.3.1 政府完全控制金融系统 | 第52-54页 |
3.3.2 完全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 | 第54-57页 |
3.3.3 弱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 | 第57-59页 |
3.4 异质民企假定下的利率双轨制 | 第59-61页 |
3.4.1 利率双轨制下的金融风险——一个理论模型 | 第59-60页 |
3.4.2 对模型的讨论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利率双轨制下的影子银行——一个金融结构视角 | 第62-100页 |
4.1 二元产权结构、利率双轨制和影子银行的兴起 | 第63-71页 |
4.1.1 理论假说 | 第63-64页 |
4.1.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64-67页 |
4.1.3 实证检验 | 第67-70页 |
4.1.4 结论 | 第70-71页 |
4.2 宏观调控、房地产部门和影子银行的兴起 | 第71-78页 |
4.2.1 引言 | 第71-72页 |
4.2.2 相关文献和理论假说 | 第72-73页 |
4.2.3 实证检验 | 第73-78页 |
4.2.4 结论 | 第78页 |
4.3 利率双轨制、财政压力和影子银行 | 第78-92页 |
4.3.1 背景介绍 | 第78-80页 |
4.3.2 相关理论 | 第80-83页 |
4.3.3 理论假说 | 第83-85页 |
4.3.4 实证检验 | 第85-91页 |
4.3.5 结论 | 第91-92页 |
4.4 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部门的扩张 | 第92-98页 |
4.4.1 背景介绍 | 第92-93页 |
4.4.2 相关文献和理论假说 | 第93-95页 |
4.4.3 实证检验 | 第95-97页 |
4.4.4 结论 | 第97-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影子银行、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 | 第100-116页 |
5.1 相关理论梳理 | 第101-105页 |
5.1.1 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 | 第101-103页 |
5.1.2 影子银行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103-105页 |
5.2 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检验 | 第105-110页 |
5.2.1 理论假说 | 第105-106页 |
5.2.2 变量选择 | 第106-107页 |
5.2.3 实证检验 | 第107-109页 |
5.2.4 结论 | 第109-110页 |
5.3 影子银行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实证检验 | 第110-114页 |
5.3.1 理论假说 | 第110-111页 |
5.3.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111-112页 |
5.3.3 实证检验 | 第112-114页 |
5.3.4 总结 | 第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3-134页 |
附件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