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意微群体”及其品牌发展探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章 “创意微群体”产生的环境与机遇 | 第22-35页 |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导向 | 第22-26页 |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 | 第22-23页 |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 | 第23-24页 |
三、我国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支持 | 第24页 |
四、我国政府对“两创”和“创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生活方式 | 第26-28页 |
一、丰饶经济时代激发个性化需求 | 第26-27页 |
二、多元化、差异性审美需求的激活 | 第27-28页 |
三、个性表达的欲望和符号意义的放大 | 第28页 |
第三节 强化创新与人本价值的设计审美理念 | 第28-31页 |
一、以创意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发展 | 第29页 |
二、出色的设计是源于生活的创造 | 第29-30页 |
三、关注个体化特色的人本设计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大 | 第31-35页 |
一、融资环境的改善和支持 | 第31-33页 |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第33页 |
三、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应用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创意微群体”的特性与优势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小规模团队的灵活运作方式 | 第35-38页 |
一、反应快捷的灵活机制 | 第35-36页 |
二、独立创作的紧密团队 | 第36-37页 |
三、敢于冒险的自主创新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贴近消费者的高市场灵敏度 | 第38-41页 |
一、优势特性贴合碎片化需求 | 第38-39页 |
二、跟踪变化开发缝隙市场 | 第39-40页 |
三、创意产品满足“长尾”需求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推崇个人创造力的创新意识 | 第41-44页 |
一、高度尊崇个人创造力 | 第41-42页 |
二、多重因素激发知识创新 | 第42-43页 |
三、全面创新的良性循环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融汇文化和创意的高附加值 | 第44-49页 |
一、创意和文化元素的开发和碰撞 | 第44-46页 |
二、台湾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启迪 | 第46-47页 |
三、基于知识性与融合性的高价值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创意微群体”品牌建构策略 | 第49-64页 |
第一节 持续良好的品牌管理 | 第49-53页 |
一、群体特性强化对品牌建构的需求 | 第49-50页 |
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 第50-51页 |
三、迎合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 第51-52页 |
四、承载消费者情感 | 第52页 |
五、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清晰准确的品牌定位 | 第53-58页 |
一、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 | 第53-55页 |
二、清晰品牌定位的必要性 | 第55-56页 |
三、提高品牌定位的准确性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多元整合的品牌传播 | 第58-64页 |
一、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整合传播 | 第58-61页 |
二、灵活多样的高效传播方式 | 第61-62页 |
三、品牌接触点的有效管理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创意微群体”品牌营销模式 | 第64-81页 |
第一节 “螺旋上升式”品牌营销模式建构 | 第64-65页 |
第二节 理念传播的信息流 | 第65-69页 |
一、传达品牌理念和品牌个性 | 第66-67页 |
二、以自媒体平台为主的精准营销 | 第67页 |
三、提升品牌认知力度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受众集聚的用户流 | 第69-73页 |
一、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 | 第69-70页 |
二、以社区网站为主的口碑营销 | 第70-71页 |
三、虚拟品牌社区的群落推广 | 第71-73页 |
第四节 创新驱动的产品流 | 第73-77页 |
一、产品推广与产品升级 | 第73-75页 |
二、以新媒体为主的情感营销 | 第75页 |
三、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 | 第75-77页 |
第五节 延伸拓展的业务流 | 第77-81页 |
一、螺旋上升式促进业务拓展 | 第77-78页 |
二、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 | 第78-79页 |
三、激发创作活力,提升品牌价值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