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百伦”案论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及法律规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2 商标反向混淆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 2.1“新百伦”案(一审)案情介绍 | 第11-13页 |
| 2.2 案件焦点 | 第13-14页 |
| 2.3 对“新百伦”案的评价 | 第14-15页 |
| 3 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 | 第15-20页 |
| 3.1 商标反向混淆的含义 | 第15-16页 |
| 3.2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对象 | 第16-17页 |
| 3.3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主体 | 第17-18页 |
| 3.4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主观方面 | 第18-19页 |
| 3.5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行为表现 | 第19-20页 |
| 4 “新百伦”案中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 | 第20-24页 |
| 4.1 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标准 | 第20-21页 |
| 4.2 涉及企业商号与商标性使用的反向混淆 | 第21-22页 |
| 4.3 对商标合理使用的排除 | 第22-24页 |
| 5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 5.1 我国商标法关于商标混淆的立法现状 | 第24页 |
| 5.2 规制商标反向混淆之必要性 | 第24-26页 |
| 5.3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第26-29页 |
| 6 完善中国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建议 | 第29-33页 |
| 6.1 引进商标反向混淆理论 | 第29页 |
| 6.2 明确反向混淆的侵权赔偿数额 | 第29-30页 |
| 6.3 解决反向混淆纠纷的多元路径选择 | 第30-31页 |
| 6.4 商标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合理适用 | 第31-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