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克同一性理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同一性的基本观点 | 第16-22页 |
2.1 同一性概念起源 | 第16-17页 |
2.2 同一性的逻辑表达 | 第17-19页 |
2.2.1 同一律 | 第17页 |
2.2.2 莱布尼茨的两条法则 | 第17-18页 |
2.2.3 同一关系的特性 | 第18-19页 |
2.3 同一关系的对象和分类 | 第19-21页 |
2.3.1 同一性的对象问题 | 第19-20页 |
2.3.2 同一性的诸多类型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必然同一性理论体系的建构 | 第22-38页 |
3.1 可能世界和严格指示词 | 第22-28页 |
3.1.1 可能世界的温和实在论 | 第22-24页 |
3.1.2 作为严格指示词的专名 | 第24-28页 |
3.2 必然同一与新型范畴归类 | 第28-32页 |
3.2.1 传统划分 | 第28-31页 |
3.2.2 克里普克的新型划分 | 第31-32页 |
3.3 同一性标准 | 第32-34页 |
3.3.1 本质变化和非本质变化 | 第32页 |
3.3.2 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 第32-34页 |
3.4 必然同一的表达 | 第34-37页 |
3.4.1 名称间的必然同一性陈述 | 第34-36页 |
3.4.2 理论间的必然同一性表达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克里普克同一性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 第38-45页 |
4.1 克里普克同一性理论的解题功能 | 第39-41页 |
4.1.1 跨越时间的同一性 | 第39-40页 |
4.1.2 跨越可能世界的同一性 | 第40-41页 |
4.2 必然同一性理论的不足 | 第41-44页 |
4.2.1 理论的不彻底性 | 第41-42页 |
4.2.2 与必然同一性理论相关联的难题 | 第42-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