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影子银行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影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第21-26页 |
2.1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21-23页 |
2.1.1 冲击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1.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潜在传染性 | 第22-23页 |
2.2 影子银行影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第23-25页 |
2.2.1 直接风险传导 | 第23页 |
2.2.2 间接风险传导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 第26-36页 |
3.1 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 | 第26-27页 |
3.1.1 影子银行体系的早期发展 | 第26页 |
3.1.2 次贷危机前后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变化 | 第26-27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口径与规模 | 第27-35页 |
3.2.1 影子银行的口径 | 第27页 |
3.2.2 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 第27-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48页 |
4.1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的构建与处理 | 第36-43页 |
4.1.1 指标的构建 | 第36-39页 |
4.1.2 数据的处理 | 第39-43页 |
4.2 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3-47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44页 |
4.2.2 单位根检验 | 第44页 |
4.2.3 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5-46页 |
4.2.5 实证结果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5.2.1 鼓励影子银行合法化 | 第49页 |
5.2.2 加快建立影子银行监测体系,健全影子银行监管法规 | 第49-50页 |
5.2.3 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适度鼓励金融创新 | 第50页 |
5.2.4 界定影子银行范围,限定影子银行杠杆率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