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5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8-23页 |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8-21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1-23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23-2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框架 | 第29-31页 |
2 山地城镇及其街道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31-47页 |
·山地城镇基本结构类型 | 第31-32页 |
·集中紧凑型结构 | 第31页 |
·带型结构 | 第31页 |
·组团型结构 | 第31-32页 |
·山地城镇空间特征 | 第32-34页 |
·山水城相融合的空间格局 | 第32-33页 |
·顺应地势的灵活布局 | 第33页 |
·多维集约空间 | 第33-34页 |
·山地城镇传统街道的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与自然要素有机结合的平面形态 | 第34-35页 |
·变化丰富的三维空间形态 | 第35-37页 |
·复合多义的空间功能 | 第37-38页 |
·多维度、多向度的景观构成 | 第38-39页 |
·山地城镇街道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5页 |
·街道空间格局及其比例尺度显著变化 | 第39页 |
·山水城相互隔绝、自然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 第39-41页 |
·以小规模为主的开发模式和新旧叠合的开发时序导致街道空间无序发展 | 第41-42页 |
·单一的开发模式导致街道空间的生活功能被削弱 | 第42-43页 |
·街道空间品质退化与环境的可识别性消失 | 第43-44页 |
·滨水区的活力有待提升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3 山地城镇城市设计研究 | 第47-63页 |
·影响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47-53页 |
·气候因素 | 第47-48页 |
·地形地貌 | 第48-51页 |
·人的社会生活需求 | 第51-52页 |
·地域与文脉 | 第52-53页 |
·山地城镇城市更新模式 | 第53-55页 |
·开发建设型 | 第53页 |
·历史保护型 | 第53-54页 |
·开发与保护结合型 | 第54-55页 |
·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基本要素 | 第55-59页 |
·街道界面 | 第55-57页 |
·街道空间的比例尺度 | 第57-58页 |
·街道空间序列 | 第58-59页 |
·城市更新背景下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城市设计原则 | 第59-62页 |
·人本原则 | 第59-60页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60页 |
·历史文化有机更新原则 | 第60-61页 |
·紧凑发展原则 | 第61页 |
·突出空间环境特色原则 | 第61-62页 |
·步行优先原则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4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城市设计策略 | 第63-97页 |
·强化自然要素对城镇街道景观构成的主导作用 | 第63-71页 |
·利用鱼骨状的街道与水体骨架形成山水城相融合的景观 | 第64-69页 |
·景观空间与垂直交通空间相结合形成立体化与多视角的山地景观 | 第69-71页 |
·整合新旧街区肌理 | 第71-81页 |
·利用连接理论整合城镇碎片空间 | 第71-74页 |
·基于紧凑原则与多样性原则的街区更新 | 第74-78页 |
·对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的继承 | 第78-81页 |
·街道空间形态及风貌控制 | 第81-95页 |
·通过城市设计对水平街道的形态进行总体控制 | 第82-91页 |
·通过城市设计对竖向街道的形态进行总体控制 | 第91-93页 |
·对影响街道风貌的因素进行整体规划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5 结论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