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群体性腐败问题对比及管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美群体性腐败产生的不同背景及原因 | 第16-28页 |
2.1 美国群体性腐败的背景 | 第16-18页 |
2.1.1 政治背景 | 第16-17页 |
2.1.2 经济背景 | 第17页 |
2.1.3 历史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2.2 美国群体性腐败的原因 | 第18-20页 |
2.2.1 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盛行 | 第18页 |
2.2.2 城市化飞速发展 | 第18-19页 |
2.2.3 宪政体制下各级政府管理断层 | 第19页 |
2.2.4 选举制度的商业性不断加强 | 第19-20页 |
2.3 我国群体性腐败产生的背景 | 第20-22页 |
2.3.1 政治背景 | 第20-21页 |
2.3.2 经济背景 | 第21页 |
2.3.3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1-22页 |
2.4 我国群体性腐败产生的原因 | 第22-25页 |
2.4.1 封建思想和西方个人主义的冲击 | 第22-23页 |
2.4.2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入失衡 | 第23页 |
2.4.3 社会转型期存在制度漏洞 | 第23-24页 |
2.4.4 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4-25页 |
2.5 中美群体性腐败问题背景及原因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中美群体性腐败的类型及特征 | 第28-41页 |
3.1 三权分立下的美国群体腐败 | 第28-29页 |
3.1.1 行政腐败 | 第28页 |
3.1.2 立法腐败 | 第28-29页 |
3.1.3 司法腐败 | 第29页 |
3.2 美国两党制下群体腐败的主要特征 | 第29-32页 |
3.2.1 政治机器影响大 | 第29-30页 |
3.2.2 地区性腐败严重 | 第30-31页 |
3.2.3 政治献金腐败十分普遍 | 第31页 |
3.2.4 公共权力滥用范围广 | 第31-32页 |
3.3 我国群体性腐败的类型 | 第32-34页 |
3.3.1 组织、人事腐败 | 第32-33页 |
3.3.2 政府采购、工程承包腐败 | 第33页 |
3.3.3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土地腐败 | 第33-34页 |
3.3.4 集体谋私腐败 | 第34页 |
3.4 我国群体性腐败的主要特征 | 第34-38页 |
3.4.1 涉案人员广,涉案金额大 | 第34-35页 |
3.4.2 潜伏时间长,查处难度大 | 第35-36页 |
3.4.3 亲缘效应强,存在家族式腐败 | 第36-37页 |
3.4.4 存在公开化、制度化倾向 | 第37页 |
3.4.5 多方向延伸,窝案串案多 | 第37-38页 |
3.4.6 向高层和社会蔓延,涉及层面广 | 第38页 |
3.5 中美群体性腐败案件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中美群体性腐败的不同管控措施 | 第41-49页 |
4.1 美国对群体性腐败的管控 | 第41-44页 |
4.1.1 独立的社会改革运动 | 第41-42页 |
4.1.2 完善制度设计 | 第42-43页 |
4.1.3 设立政府道德标准 | 第43页 |
4.1.4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 第43-44页 |
4.2 我国对群体性腐败的管控 | 第44-46页 |
4.2.1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 第44-45页 |
4.2.2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第45页 |
4.2.3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 | 第45-46页 |
4.2.4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 第46页 |
4.3 中美群体性腐败管控措施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美国群体性腐败管控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3页 |
5.1 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 | 第49-50页 |
5.2 建立独立有效的反腐机构 | 第50页 |
5.3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50-51页 |
5.4 完善人事任免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