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深埋软岩隧道流变特征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岩石流变本构模型研究第15-19页
        1.2.2 流变参数反分析第19-21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2章 软岩化学成分及物理力学特征第23-35页
    2.1 绿泥石片岩物理化学成分第23-27页
        2.1.1 绿泥石片微结构特征及成分第23-25页
        2.1.2 绿泥石片岩膨胀性第25-27页
    2.2 绿泥石片岩力学特性第27-35页
        2.2.1 单轴压缩力学特性第28-30页
        2.2.2 三轴压缩力学特性第30-33页
        2.2.3 水对软岩力学性质的影响第33-35页
第3章 软岩隧道流变理论模型研究第35-70页
    3.1 岩石非线性流变力学模型第35-37页
        3.1.1 基本力学元件第35-36页
        3.1.2 基本组合模型第36-37页
    3.2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模型第37-46页
        3.2.1 分数阶微积分简介第37-38页
        3.2.2 分数阶微积分元件第38-41页
        3.2.3 分数阶流变模型第41-44页
        3.2.4 绿泥石片岩非线性蠕变模型辨识第44-46页
    3.3 隧道开挖后的粘弹性应力状态第46-62页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3.3.2 无支护隧道蠕变位移分析第47-49页
        3.3.3 有支护隧道蠕变位移分析第49-53页
        3.3.4 计算实例及讨论第53-62页
    3.4 非定常蠕变参数本构模型第62-68页
        3.4.1 非定常蠕变参数定义第62-65页
        3.4.2 非定常参数模型算例第65-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4章 基于ANN-PSO算法的流变参数反分析第70-90页
    4.1 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第71-75页
        4.1.1 BP神经网络第71-74页
        4.1.2 PSO算法第74-75页
    4.2 基于PSO算法的非定常流变参数反演第75-78页
        4.2.1 流变参数反演方法第75-76页
        4.2.2 非定常流变参数反演算例第76-78页
    4.3 基于BP-PSO算法的数值流变模型参数反演第78-88页
        4.3.1 BP神经网络反演参数的方法第78-82页
        4.3.2 流变参数反演实例第82-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软岩隧道流变影响因素研究第90-123页
    5.1 FLAC~(3D)程序简介第90-93页
        5.1.1 FLAC~(3D)的运算过程第90-91页
        5.1.2 FLAC~(3D)的结构单元第91页
        5.1.3 FLAC~(3D)的蠕变材料模型第91-93页
    5.2 FLAC~(3D)蠕变模型分析第93-101页
        5.2.1 Burgers粘弹塑性模型第93-94页
        5.2.2 改进Burgers蠕变模型第94-98页
        5.2.3 改进模型的FLAC3D实现流程第98-99页
        5.2.4 改进模型算例第99-101页
    5.3 软岩隧道本构模型选择及实现第101-105页
    5.4 深埋软岩隧道三维流变分析模型第105-109页
        5.4.1 三维网格建立第106-108页
        5.4.2 模型参数第108-109页
    5.5 埋深及侧压力系数对隧道流变的影响第109-114页
        5.5.1 不同埋深的影响(K=1)第110-111页
        5.5.2 不同侧压力系数的影响(H=1500m)第111-113页
        5.5.3 隧道径向方向围岩变形特征(H=1500m、K=1)第113-114页
    5.6 掌子面对流变的影响第114-116页
    5.7 停止支护时间对流变的影响第116-118页
    5.8 台阶开挖对流变的影响第118-121页
    5.9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6章 锦屏引水隧洞软岩段特殊支护效果研究第123-132页
    6.1 工程概述第123-126页
        6.1.1 工程特征第123-124页
        6.1.2 地形地貌第124页
        6.1.3 地层岩性第124-126页
    6.2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126-127页
    6.3 隧道特殊支护的流变数值分析第127-131页
        6.3.1 预应力锚索对隧洞流变的支护效果第127-129页
        6.3.2 锚筋桩对隧洞流变的支护效果第129-131页
    6.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7.1 主要结论第132-135页
    7.2 研究展望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3页
符号说明第153-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及获得奖励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粒子(Fe3O4-Cy5.5-NGR)在裸鼠卵巢癌模型的双模态靶向效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Hadoop的属性加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