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中国癌症中心2014年研究解析 | 第13-15页 |
1.2 癌症治疗:我们还在路上 | 第15-16页 |
1.3 高分子载药系统:触发缓释机制 | 第16-17页 |
1.4 未来的挑战 | 第17-18页 |
1.4.1 质量 | 第17页 |
1.4.2 安全性 | 第17-18页 |
1.4.3 有效性 | 第18页 |
1.5 纳米药物PGSC-PTX的载药系统设计 | 第18-20页 |
1.5.1 高分子前药设计 | 第19-20页 |
1.5.2 连接基团与药物释放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纳米药物PGSC-PTX的合成方法 | 第22-29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3 合成路线设计 | 第23-25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纳米药物PGSC-PTX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29-37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2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3.3.1 核磁共振~1H-NMR图谱 | 第29-31页 |
3.3.2 载药量 | 第31-32页 |
3.3.3 水溶性 | 第32页 |
3.3.4 纳米粒径与粒径分布 | 第32-34页 |
3.3.5 不同pH下药物释放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纳米药物PGSC-PTX的生物学评价 | 第37-44页 |
4.1 概述 | 第37页 |
4.2 实验仪器、材料及方法 | 第3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37-38页 |
4.4 溶血性实验 | 第38-40页 |
4.5 最大耐受剂量实验 | 第40页 |
4.6 体内肿瘤疗效实验 | 第40-42页 |
4.6.1 动物模型构建 | 第40页 |
4.6.2 疗效试验 | 第40-42页 |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3页 |
4.7.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42页 |
4.7.2 溶血性实验 | 第42页 |
4.7.3 最大耐受剂量实验 | 第42页 |
4.7.4 体内肿瘤疗效实验 | 第42-4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纳米药物包裹Gd量子点的影像学应用探索 | 第44-48页 |
5.1 概述 | 第44页 |
5.2 Gd-CdSe量子点的合成 | 第44-45页 |
5.2.1 CdSe的合成 | 第44-45页 |
5.2.2 Gd doped CdSe-ZnSe的合成 | 第45页 |
5.3 CdSe和Gd-CdSe量子点的表征 | 第45-46页 |
5.4 PGG-PTX包裹Gd-CaSe量子点和细胞试验 | 第46-48页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图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