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温敏性聚合物及其组装体 | 第14-19页 |
1.1.1 基于POEGMA的温敏性聚合物 | 第16-19页 |
1.2 温敏性聚合物的可控聚合 | 第19-24页 |
1.2.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第19-21页 |
1.2.2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 | 第21-24页 |
1.3 含半乳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1 含半乳糖聚合物的应用研究 | 第24-26页 |
1.3.2 含半乳糖聚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26-27页 |
1.3.3 含糖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自组装 | 第27-28页 |
1.4 凝集素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情况 | 第28-29页 |
1.4.1 蓖麻凝集素(RCA) | 第28-29页 |
1.4.2 花生凝集素(PNA) | 第2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29-31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3 本课题的研究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半乳糖功能化的温敏性双亲水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8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33页 |
2.2.2 半乳糖功能化单体的合成 | 第33页 |
2.2.3 RAFT法合成基于PDEGMA的温敏性含半乳糖共聚物 | 第33-37页 |
2.2.5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 第37页 |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FT-IR) 分析 | 第37页 |
2.2.7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37-38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2.3.1 半乳糖功能化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 第38-41页 |
2.3.2 温敏性含糖共聚物P(DEGMA-co-OVNG)的表征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半乳糖功能化的温敏性双亲水共聚物的自组装 | 第45-57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3.2.2 温敏性含糖共聚物胶束的制备 | 第46页 |
3.2.3 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测定 | 第46-47页 |
3.2.4 不同温度下胶束粒径的测定 | 第47页 |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胶束形貌 | 第4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3.1 温敏性含糖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及自组装 | 第47-53页 |
3.3.2 温敏性含糖无规共聚物的自组装体研究 | 第53-56页 |
3.4 总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半乳糖功能化温敏性双亲水嵌段共聚物的生物特性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2页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8-59页 |
4.2.2 溶液的配制 | 第59页 |
4.2.3 凝集素识别聚合物胶束的粒径测定 | 第59-60页 |
4.2.4 凝集素识别聚合物胶束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60页 |
4.2.5 聚合物胶束的细胞毒性检测 | 第60-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4.3.1 温度对蛋白识别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2 温敏性含半乳糖共聚物胶束与肝脏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64-65页 |
4.3.3 含糖温敏共聚物胶束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凝集素识别后诱导细胞凋亡 | 第65-67页 |
4.4 总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