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论文

乙酸仲丁酯萃取—共沸精馏回收废水中乙酸过程基础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5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乙酸主要性质及其用途第12-14页
        1.2.1 主要性质第12-13页
        1.2.2 用途第13-14页
    1.3 乙酸废水回收主要方法第14-20页
        1.3.1 精馏法第14-16页
            1.3.1.1 普通精馏法第14页
            1.3.1.2 萃取精馏法第14-15页
            1.3.1.3 共沸精馏法第15-16页
            1.3.1.4 催化精馏法第16页
        1.3.2 吸附法第16页
        1.3.3 膜分离法第16-17页
            1.3.3.1 渗透汽化法第16-17页
            1.3.3.2 电渗析法第17页
        1.3.4 液液萃取法第17-18页
            1.3.4.1 物理萃取法第17-18页
            1.3.4.2 化学萃取法第18页
        1.3.5 分离方法的选择第18-19页
        1.3.6 萃取-共沸精馏联合分离工艺第19-20页
    1.4 溶剂的选择第20-24页
        1.4.1 乙酸仲丁酯物理化学性质第21页
        1.4.2 与其它溶剂性能比较第21-23页
        1.4.3 乙酸仲丁酯及其同分异构体与水—乙酸的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比较第23-24页
    1.5 液液萃取相际传质过程研究第24-32页
        1.5.1 相际传质模型第24-27页
            1.5.1.1 双膜模型第24-25页
            1.5.1.2 穿透模型第25-26页
            1.5.1.3 界面湍流传质模型第26-27页
        1.5.2 传质引起的界面不稳定性研究第27-31页
            1.5.2.1 界面不稳定原因第27-29页
            1.5.2.2 界面线性稳定性分析第29-30页
            1.5.2.3 实验观测第30页
            1.5.2.4 数值计算第30-31页
        1.5.3 相际传质实验第31-32页
            1.5.3.1 湿壁塔第31页
            1.5.3.2 层流状射流第31页
            1.5.3.3 搅拌池第31-32页
            1.5.3.4 单液滴法第32页
    1.6 非均相共沸精馏模拟研究现状第32-33页
    1.7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7.1 相关基础研究第33-34页
        1.7.2 萃取工艺研究第34页
        1.7.3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过程模拟第34-35页
第二章 乙酸仲丁酯自催化反应研究第35-50页
    2.1 实验部分第35-37页
        2.1.1 实验试剂第35-36页
        2.1.2 实验试剂提纯第36页
        2.1.3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2 测试分析方法第37-38页
        2.2.1 气相色谱分析法第37-38页
            2.2.1.1 色谱测试条件第37页
            2.2.1.2 定性分析第37-38页
            2.2.1.3 定量分析第38页
        2.2.2 中和滴定法第38页
        2.2.3 水分分析第38页
    2.3 实验装置与操作步骤第38-39页
    2.4 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第39-42页
        2.4.1 高水酯比第40-41页
        2.4.2 低水酯比第41-42页
    2.5 动力学参数估算方法第42-44页
        2.5.1 算法介绍第42-43页
        2.5.2 目标函数的确定第43页
        2.5.3 目标函数的求解过程第43-44页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48页
        2.6.1 催化剂(乙酸)浓度的影响第44-45页
        2.6.2 水酯比的影响第45-46页
        2.6.3 温度的影响第46-48页
    2.7 模型验证第48-49页
    2.8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废水液液相平衡研究第50-65页
    3.1 概述第50-52页
        3.1.1 液液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第50-51页
        3.1.2 NRTL方程第51页
        3.1.3 UNIQUAC方程第51-52页
    3.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第52-56页
        3.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2页
            3.2.1.1 实验试剂第52页
            3.2.1.2 实验仪器第52页
        3.2.2 液液相平衡实验装置、流程及实验方法第52-53页
        3.2.3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三元液液相平衡数据第53-54页
        3.2.4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液液相平衡第54-56页
    3.3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第56-63页
        3.3.1 NRTL与UNIQUAC方程关联方法第56页
        3.3.2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液液相平衡的关联第56-60页
            3.3.2.1 NRTL模型关联结果第56-58页
            3.3.2.2 UNIQUAC模型关联结果第58-60页
        3.3.3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反应体系液液相平衡的关联第60-63页
            3.3.3.1 NRTL模型关联结果第60-62页
            3.3.3.2 UNIQUAC模型关联结果第62-63页
    3.4 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乙酸仲丁酯回收乙酸废水汽液相平衡研究第65-81页
    4.1 概述第65页
    4.2 汽液相平衡模型第65-69页
        4.2.1 带反应汽液平衡的热力学模型第65-66页
        4.2.2 缔合体系热力学模型第66-69页
        4.2.3 汽液相平衡数据关联的模型与算法第69页
    4.3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第69-79页
        4.3.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9-70页
            4.3.1.1 实验试剂第69页
            4.3.1.2 实验仪器第69-70页
        4.3.2 汽液相平衡测定的实验方法、装置及流程第70-72页
            4.3.2.1 温度校正第71页
            4.3.2.2 乙酸仲丁酯饱和蒸气压的测定第71-72页
        4.3.3 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第72-78页
            4.3.3.1 乙酸-乙酸仲丁酯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第73-75页
            4.3.3.2 仲丁醇-乙酸仲丁酯汽液相平衡数据与关联第75-77页
            4.3.3.3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第77-78页
        4.3.4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第78-79页
            4.3.4.1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第78-79页
            4.3.4.2 水-仲丁醇-乙酸仲丁酯-乙酸四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第79页
    4.4 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液液萃取相际传质过程界面不稳定性研究第81-99页
    5.1 概述第81页
    5.2 不稳定性一般准则第81-82页
    5.3 实验试剂、仪器第82页
    5.4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82-83页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87页
        5.5.1 乙酸从水液滴向乙酸仲丁酯相传递时的界面扰动情况第83-86页
        5.5.2 乙酸从乙酸仲丁酯相向水液滴传递时的界面扰动情况第86-87页
    5.6 乙酸-水-乙酸仲丁酯体系传质过程MARANGONI效应的数值模拟第87-90页
        5.6.1 模型建立第87页
        5.6.2 模型方程第87-88页
        5.6.3 温度差对Marangoni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第88-90页
    5.7 单液滴溶质运动过程MARANGONI效应的数值模拟第90-98页
        5.7.1 基本假设第90页
        5.7.2 Marangoni效应数学模型第90-91页
            5.7.2.1 水平集方程第90-91页
            5.7.2.2 液液两相的控制方程第91页
        5.7.3 计算域、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91-92页
            5.7.3.1 计算域第91页
            5.7.3.2 初始条件第91-92页
            5.7.3.3 边界条件第92页
        5.7.4 计算步骤第92页
        5.7.5 模拟结果及讨论第92-98页
            5.7.5.1 纯乙酸仲丁酯中不同乙酸浓度的液滴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第92-94页
            5.7.5.2 40%乙酸液滴在乙酸仲丁酯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模拟第94-95页
            5.7.5.3 乙酸仲丁酯液滴在不同浓度的乙酸溶液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模拟第95-96页
            5.7.5.4 乙酸仲丁酯液滴在同一浓度乙酸水溶液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模拟第96-97页
            5.7.5.5 乙酸水液滴在乙酸仲丁酯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3D模拟第97页
            5.7.5.6 乙酸仲丁酯液滴在乙酸溶液中运动时Marangoni效应的3D模拟第97-98页
    5.8 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液液萃取传质系数的测定第99-109页
    6.1 传质模型第99-101页
        6.1.1 总传质系数第99-100页
        6.1.2 双膜模型第100-101页
    6.2 乙酸仲丁酯萃取乙酸废水传质系数的测定第101-108页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01页
        6.2.2 实验装置及步骤第101-102页
            6.2.2.1 实验装置第101-102页
            6.2.2.2 实验步骤第102页
        6.2.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02-108页
            6.2.3.1 液滴直径对传质系数的影响第102-104页
            6.2.3.2 连续相乙酸浓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第104-106页
            6.2.3.3 温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第106页
            6.2.3.4 双膜传质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第106-108页
    6.3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乙酸仲丁酯液液萃取乙酸废水工艺研究第109-119页
    7.1 萃取分离方案的确定第109-111页
        7.1.1 萃取塔设备的选择第109页
        7.1.2 填料的选择第109-110页
        7.1.3 连续相与分散相的确定第110-111页
    7.2 实验部分第111-112页
        7.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11页
        7.2.2 实验装置及步骤第111-112页
    7.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12-118页
        7.3.1 萃取相、萃余相中乙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第112-114页
        7.3.2 进料流速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114-115页
        7.3.3 进料乙酸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115-116页
        7.3.4 相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116-117页
        7.3.5 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117-118页
    7.4 小结第118-119页
第八章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过程模拟第119-134页
    8.1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流程介绍第119页
    8.2 共沸精馏数学模型第119-126页
        8.2.1 平衡级模型与非平衡级模型第120-121页
            8.2.1.1 平衡级模型第120-121页
            8.2.1.2 非平衡级模型第121页
        8.2.2 三相非平衡级模型第121-126页
    8.3 模拟结果第126-133页
        8.3.1 液液萃取塔模拟结果第126-127页
            8.3.1.1 萃取塔理论板数对萃取结果的影响第126-127页
            8.3.1.2 萃取剂用量对萃取结果的影响第127页
        8.3.2 共沸精馏塔模拟结果第127-130页
            8.3.2.1 理论板数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第127-128页
            8.3.2.2 H-HAC进料位置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第128-129页
            8.3.2.3 T1-D进料位置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第129-130页
            8.3.2.4 共沸剂循环用量对共沸精馏塔分离性能的影响第130页
        8.3.3 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联合操作模拟第130-132页
        8.3.4 共沸精馏与液液萃取-共沸精馏联合操作能耗比较第132-133页
    8.4 小结第133-134页
结论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2页
附录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的多轴联动石材桥切机控制系统开发
下一篇:《左传》中人们对礼之认识及其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