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野下的口供证据研究--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为视角
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我国口供证据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关注点集中于口供制度和规则 | 第13-14页 |
(二)缺乏对口供证据不同规则间的比较 | 第14-15页 |
(三)法治与口供证据间的联系较少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口供的概念及其涉及范围 | 第18-31页 |
一、口供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4页 |
(一)口供 | 第18页 |
(二)口供行为 | 第18-20页 |
(三)口供制度 | 第20-22页 |
(四)口供的意识与原则 | 第22-24页 |
二、口供涉及的相关范围 | 第24-31页 |
(一)口供涉及的法律组织 | 第24-26页 |
(二)口供涉及的法治设施 | 第26-28页 |
(三)口供涉及的语言与文本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口供的基本关系与文化属性 | 第31-36页 |
一、口供的基本关系 | 第31-32页 |
(一)口供与口供制度、口供规则的关系 | 第31页 |
(二)口供与口供法治化的关系 | 第31-32页 |
(三)口供证据与法治文化的关系 | 第32页 |
二、口供证据的文化属性 | 第32-36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口供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西方传统文化对口供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中西方口供证据发展的异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我国口供证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6-47页 |
一、口供中心主义 | 第36-40页 |
(一)口供中心主义的概念与内容 | 第36页 |
(二)口供中心主义的正负面效应 | 第36-37页 |
(三)口供中心主义的发展及其根源 | 第37-40页 |
二、口供补强规则 | 第40-43页 |
(一)口供补强规则的概念与内容 | 第40-41页 |
(二)口供补强规则的弊端 | 第41页 |
(三)口供补强规则的背景与现状 | 第41-43页 |
三、零口供规则 | 第43-47页 |
(一)零口供规则的定义与内容 | 第43-44页 |
(二)零口供规则与去口供化的关系 | 第44页 |
(三)零口供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四)零口供规则的产生原因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口供证据的路径与措施 | 第47-53页 |
一、加快口供涉及组织、设施的建设 | 第47页 |
(一)加快口供涉及的法律组织的建设 | 第47页 |
(二)加快口供涉及的法治设施的建设 | 第47页 |
二、完善口供制度的立法 | 第47-48页 |
(一)明确口供的法律概念 | 第48页 |
(二)制定统一的《证据法》 | 第48页 |
三、规范口供行为的过程 | 第48-49页 |
(一)获取口供的过程要录音录像 | 第48-49页 |
(二)完善非法口供排除制度 | 第49页 |
四、规范口供语言与文本的应用 | 第49-50页 |
(一)规范口供涉及的语言 | 第49-50页 |
(二)规范口供涉及的文本 | 第50页 |
五、零口供规则的改良与推广 | 第50-51页 |
(一)对零口供规则应持的态度 | 第50-51页 |
(二)建构零口供规则的框架 | 第51页 |
(三)保障零口供规则的实施 | 第51页 |
六、在口供证据中体现法治文化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