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7-9页 |
二、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及成因 | 第9-18页 |
(一) 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现状 | 第9-10页 |
1. 国内形势 | 第9-10页 |
2. 北京市朝阳区形势 | 第10页 |
(二) 当下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 第10-12页 |
1. 犯罪主体呈现产业链式分工特点 | 第10-11页 |
2. 犯罪对象由“广种薄收”转向“精准发送” | 第11页 |
3. 犯罪手段向多重智能化转变 | 第11页 |
4. 被害人年龄向中青年人群转移 | 第11页 |
5. 共同犯罪难以侦破 | 第11-12页 |
(三) 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技术手段 | 第12-13页 |
1. 利用网络电话、短信实施诈骗 | 第12页 |
2. 利用“钓鱼网站”实施诈骗 | 第12-13页 |
3. 直接利用电信网络实施诈骗 | 第13页 |
(四) 犯罪成因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1. 理性选择理论 | 第13-14页 |
2. 日常活动理论 | 第14页 |
(五)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分析 | 第14-18页 |
1. 资金的保障与救济措施滞后于信息时代发展 | 第15-16页 |
2. 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无法为预防犯罪提供全力支持 | 第16-17页 |
3. 行业分化加速,信息交流不畅,被害人极易产生恐慌情绪以致上当受骗 | 第17-18页 |
4. 社会防控缺失,难以保障公民安全 | 第18页 |
三、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对策 | 第18-22页 |
(一) 预防犯罪层面 | 第18-20页 |
1. 完善公民信息保护 | 第18-19页 |
2.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 | 第19-20页 |
3. 修补相关技术漏洞 | 第20页 |
4. 加强公民防诈骗教育 | 第20页 |
(二)控制犯罪层面 | 第20-21页 |
1. 完善公安侦查工作 | 第21页 |
2. 建立线索提供与技术支持相关机制 | 第21页 |
3. 尽快推进刚络实名制建设 | 第21页 |
(三) 犯罪追责层面 | 第21-22页 |
1. 成立专项罪名 | 第22页 |
2. 完善刑罚体系 | 第22页 |
四、结语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后记 | 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