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煤气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煤气化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第12页 |
1.1.2 酚类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3 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4-23页 |
1.2.1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1.2.2 传统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15-18页 |
1.2.3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18-23页 |
1.3 活性炭活化过硫酸盐 | 第23-25页 |
1.3.1 活性炭的特性与应用 | 第23-25页 |
1.3.2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 第25页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2 选题依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7-29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活性炭的改性 | 第29页 |
2.3 活性炭的活性评价 | 第29-30页 |
2.4 活性炭的表征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消除过硫酸钾对COD测量的影响 | 第31-3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2-35页 |
3.3.1 操作条件对PS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应用验证 | 第34-35页 |
3.4 结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高温改性活性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酚 | 第37-51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4.2.1 各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37-38页 |
4.2.2 各活性炭催化性能评价 | 第38-39页 |
4.2.3 高温改性活性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苯酚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4.3.1 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分析 | 第41-42页 |
4.3.2 活性炭样品的元素分析 | 第42页 |
4.3.3 活性炭的形貌表征 | 第42-43页 |
4.3.4 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分布(XPS) | 第43-47页 |
4.3.5 活性炭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4.3.6 活性炭ACNH的稳定性和再生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氮掺杂活性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酚 | 第51-65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5.2.1 各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51-52页 |
5.2.2 各活性炭催化性能评价 | 第52-53页 |
5.2.3 尿素改性活性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苯酚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5.3.1 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分析 | 第55-56页 |
5.3.2 活性炭样品的元素分析 | 第56-57页 |
5.3.3 活性炭的形貌表征 | 第57页 |
5.3.4 活性炭表面含氮官能团的分布(XPS) | 第57-61页 |
5.3.5 活性炭样品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苯酚降解机理和产物分析 | 第65-71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降解产物分析 | 第65-69页 |
6.2.1 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的确定 | 第65-66页 |
6.2.2 反应过程中溶液COD值和中间产物浓度 | 第66-68页 |
6.2.3 反应过程中溶液中pH的变化 | 第68-69页 |
6.3 活性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酚的机理 | 第69-70页 |
6.4 结论 | 第70-71页 |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建议 | 第71-74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1-72页 |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2页 |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