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糖尿病及桑叶中抗糖尿病成分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1 糖尿病的危害和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 桑叶抗糖尿病效果研究 | 第12-13页 |
2 PPARγ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3 PPARγ激动剂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4 基于PPARγ抗糖尿病药物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方案 | 第17-19页 |
1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2 实验内容 | 第17-18页 |
3 实验流程图 | 第18-19页 |
第三章PPARγ及PPRE4 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9-24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1.1 菌种 | 第19页 |
1.2 试剂 | 第19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9页 |
2 方法 | 第19-22页 |
2.1 PPARγ基因的获取 | 第19-20页 |
2.2 重组质粒p GEFP- N2-PPARγ的构建 | 第20-22页 |
2.3 PPRE4 基因克隆及重组载体pGL4- PPRE4-luc构建 | 第22页 |
3 结果 | 第22-23页 |
3.1 重组质粒p EGFP-N2-PPARγ双酶切鉴定 | 第22页 |
3.2 重组质粒p GL4-PPRE4-luc双酶切鉴定 | 第22-23页 |
4 讨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PPARγ高通量筛选Cos-7 细胞模型的构建 | 第24-33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1.1 细胞株 | 第24页 |
1.2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1.3 试剂配制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29页 |
2.1 无内毒素的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 Cos-7 细胞传代培养 | 第25-26页 |
2.3 细胞冻存 | 第26页 |
2.4 PPARγ 通量筛选细胞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2.5 PPARγ高通量筛选细胞检测模型的优化及稳定性,特异性检测 | 第28-29页 |
3. 结果 | 第29-32页 |
3.1 模型筛选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3.2 模型稳定性评价 | 第31页 |
3.3 模型特异性检测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桑叶中具有治疗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提取物的制备 | 第33-40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1.2 试剂 | 第33页 |
1.3 仪器 | 第33页 |
2. 方法 | 第33-35页 |
2.1 干燥桑叶粉的制作 | 第33页 |
2.2 桑叶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3页 |
2.3 桑叶中正己烷提取物的初分离 | 第33-34页 |
2.4 桑叶中石油醚提取物的硅胶柱层析 | 第34页 |
2.5 桑叶石油醚提取物的LC-MS分析 | 第34-35页 |
2.6 PPARγ活性成分的筛选 | 第35页 |
3 结果 | 第35-38页 |
3.1 桑叶溶剂的选择 | 第35页 |
3.2 正己烷提取物初分离后的组分活性检测 | 第35-36页 |
3.3 桑叶石油醚提取物的LC-MS分析 | 第36页 |
3.4 石油醚提取物硅胶柱层析后的药物活性检测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六章 活性样品的脂肪酸分析 | 第40-51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2 方法 | 第40-41页 |
2.1 样品的碱法衍生 | 第40页 |
2.2 GC-MS分析 | 第40页 |
2.3 脂肪酸活性分析 | 第40页 |
2.4 桑叶提取物中活性脂肪酸的定量分析 | 第40-41页 |
2.5 活性脂肪酸混合成分PPARγ激活效应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 | 第41-50页 |
3.1 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 第41-47页 |
3.2 脂肪酸的活性分析 | 第47-48页 |
3.3 桑叶提取物中活性脂肪酸的定量分析 | 第48-49页 |
3.4 活性脂肪酸混合成分PPARγ激活效应分析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