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我国苔藓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苔藓植物的逆境响应研究 | 第11-12页 |
1.2.1 逆境的概念 | 第11页 |
1.2.2 水分胁迫对苔藓植物形态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3 水分胁迫对苔藓植物生理的影响 | 第12页 |
1.3 影响苔藓植物生长的因子 | 第12-15页 |
1.3.1 温度和光照 | 第12-14页 |
1.3.2 水分和湿度 | 第14页 |
1.3.3 pH值 | 第14页 |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4-15页 |
1.4 苔藓植物快繁体系 | 第15-16页 |
1.4.1 苔藓植物基质栽培 | 第15页 |
1.4.2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 | 第15-16页 |
2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2.3 创新点 | 第16-17页 |
3 水分胁迫下泥炭藓的生理响应 | 第17-37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3.2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3.2.2 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3.4 试验材料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19-24页 |
3.4.1 植物体外观形态观测及含水量测定 | 第19页 |
3.4.2 水分胁迫下C、N代谢的动态变化 | 第19-21页 |
3.4.3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21页 |
3.4.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3.4.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3.4.6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3.4.7 保护酶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3.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3.6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3.6.1 水分胁迫对植物体外观形态及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6.2 水分胁迫下C、N代谢的动态变化 | 第25-27页 |
3.6.3 水分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6.4 水分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6.5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6.6 水分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6.7 水分胁迫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3.6.8 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3.7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3.7.1 水分胁迫对植物体外观形态及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7.2 水分胁迫下C、N代谢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3.7.3 水分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7.4 水分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7.5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7.6 水分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7.7 水分胁迫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7.8 泥炭藓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及其生长最适水分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37页 |
4 泥炭藓配子体的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37-50页 |
4.1 泥炭藓配子体消毒及培养基栽培实验 | 第37-44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4.1.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4.2 IAA、NAA对泥炭藓生长影响实验 | 第44-50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2.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页 |
5.1 最适水分条件的选择 | 第50页 |
5.2 快速繁殖种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50页 |
6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附录1 泥炭藓及图片 | 第57-60页 |
附录2 培养基配方 | 第60-62页 |
附录3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