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蛙婆节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7-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13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五)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广西壮族蛙婆节的由来、程序及意义 | 第17-29页 |
(一)广西壮族蛙婆节的由来 | 第17-26页 |
1.源于对蛙的崇拜 | 第17-20页 |
2.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 第20-26页 |
(二)广西壮族蛙婆节的程序 | 第26-27页 |
1.请蛙婆仪式 | 第26页 |
2.祭蛙婆仪式 | 第26页 |
3.游蛙婆仪式 | 第26-27页 |
4.葬蛙婆仪式 | 第27页 |
(三)广西壮族蛙婆节的意义 | 第27-29页 |
1.广西壮族蛙婆节的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2.广西壮族蛙婆节的实践意义 | 第28-29页 |
二、广西壮族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内容及特性 | 第29-37页 |
(一)广西壮族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内容 | 第29-33页 |
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 第29-30页 |
2.“参赞化育”的生态伦理观 | 第30页 |
3.“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 第30-31页 |
4.“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 第31-33页 |
(二)广西壮族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特性 | 第33-37页 |
1.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民族性 | 第33-34页 |
2.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地域性 | 第34页 |
3.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文化性 | 第34-35页 |
4.蛙婆节生态伦理观的传承性 | 第35-37页 |
三、广西壮族蛙婆节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 第37-43页 |
(一)引导人们自觉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 | 第37-38页 |
(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38页 |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第38-39页 |
(四)深化和丰富了生态伦理观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