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1.5 本文中术语的定义与解释 | 第10-14页 |
1.5.1 间架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1.5.2 结构类型 | 第11页 |
1.5.3 构件的定义 | 第11-12页 |
1.5.4 其他概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木构架的研究历史、进展与疑问 | 第14-26页 |
2.1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分类 | 第14页 |
2.2 中国建筑木构架的分类法研究历史 | 第14-16页 |
2.3 对木构架分类的疑问 | 第16-17页 |
2.4 学界对木构架的分类与定义 | 第17-25页 |
2.4.1 “梁刘”体系下的分类方式 | 第17-20页 |
2.4.1.1 抬梁式 | 第17-19页 |
2.4.1.2 穿斗式 | 第19-20页 |
2.4.2 其他的分类方式 | 第20-25页 |
2.4.2.1 殿堂式与厅堂式 | 第20-21页 |
2.4.2.2 层叠式与连架式 | 第21-23页 |
2.4.2.3 插梁式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间架”的中国传统木构架发展规律探析 | 第26-46页 |
3.1 讨论“间”与“架”的意义 | 第26页 |
3.2 “间架”的起始阶段:最简结构体(Prototype) | 第26-27页 |
3.3 “间架”的过渡阶段:最简“缝架”结构体 | 第27-38页 |
3.3.1 基于“间架”的结构体的命名 | 第27页 |
3.3.2 “缝”的概念 | 第27-30页 |
3.3.3 “内聚型构架”的排除 | 第30-32页 |
3.3.4 从“X1Y1”向“最简‘缝架’结构体”的发展 | 第32-34页 |
3.3.5 最简“缝架”结构体的“缝架”组合变化 | 第34页 |
3.3.6 最简“缝架”结构体在开间数X与步架数Y方向的变化 | 第34-38页 |
3.4 “间架”的成熟阶段:“基本结构体”(Type) | 第38-45页 |
3.4.1 “间”的选择 | 第38页 |
3.4.2 “架”的选择 | 第38-44页 |
3.4.2.1 统计学研究 | 第38-39页 |
3.4.2.2 历代建筑形制中有关“步架”的文献与规制 | 第39-41页 |
3.4.2.3 历代的度制与营造尺 | 第41-42页 |
3.4.2.4 人体尺度与使用角度 | 第42-44页 |
3.4.2.5 结构稳定性角度 | 第44页 |
3.4.2.6 步架名称的佐证 | 第44页 |
3.4.3 基本结构体的选择 | 第44-45页 |
3.5 “基本结构体”的默认参数值预设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木构架“基本结构体”的发展与变化 | 第46-70页 |
4.1 “基本结构体”发展与变化的必要性与充分性 | 第46-47页 |
4.2 “基本结构体”的“基本参数值”变化 | 第47-51页 |
4.2.1 开间值x | 第47页 |
4.2.2 步架值y | 第47-50页 |
4.2.3 高度值z | 第50-51页 |
4.3 “基本结构体”中“缝架”的组合变化 | 第51-63页 |
4.4 “基本结构体”的屋架形式的变化 | 第63-68页 |
4.4.1 “副阶”的定义 | 第63页 |
4.4.2 副阶与歇山屋面构架的关系 | 第63-68页 |
4.5 “基本结构体”的节点构造变化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1.1 基于“间架”的“基本结构体”的覆盖面(Coverage) | 第70页 |
5.1.2 “间架”作为“抬梁式”、“穿斗式”统一性的纽带 | 第70-71页 |
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71页 |
5.3 研究方向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主要专著 | 第74页 |
主要期刊论文 | 第74-75页 |
主要学位论文 | 第75-76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6-78页 |
附录一 步架值统计表(单位:mm) | 第78-84页 |
附录二 传统木构架案例收集 | 第84-110页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