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资源与开发论文--海岸带资源及其开发论文

江苏中部海岸盐沼前缘的地貌动力过程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8-14页
符号第14-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23页
第二章 研究进展第23-35页
    2.1 概述第23页
    2.2 互花米草的引种与扩张第23-25页
    2.3 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动力特征第25-28页
    2.4 盐沼前缘的水动力特征第28-29页
    2.5 盐沼前缘陡坡的形成机理第29-31页
    2.6 盐沼前缘的后退与盐沼演化第31-35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35-43页
    3.1 地理位置与范围第35-36页
    3.2 地质、地貌背景第36-37页
    3.3 气象、水文特征第37-39页
    3.4 植被演替与分布特征第39-41页
    3.5 人类活动第41-43页
第四章 研究方法第43-63页
    4.1 研究框架第43页
    4.2 野外观测与采样第43-47页
        4.2.1 地貌形态观测第43-45页
        4.2.2 潮间带地形测量第45页
        4.2.3 水动力观测第45-47页
        4.2.4 沉积物采样第47页
    4.3 实验室分析第47-49页
        4.3.1 悬沙浓度测量及光学浊度标定第47-48页
        4.3.2 沉积物样品分析第48-49页
    4.4 数据处理第49-56页
        4.4.1 潮汐和潮流第49-50页
        4.4.2 波浪第50-51页
        4.4.3 悬沙浓度计算第51-52页
        4.4.4 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及分类第52-54页
        4.4.5 地形数据处理第54页
        4.4.6 遥感影像处理第54-56页
    4.5 沉积动力分析第56-63页
        4.5.1 底部切应力第56-57页
        4.5.2 沉积物的临界起动条件第57-58页
        4.5.3 沉积物输运方式判别第58-59页
        4.5.4 推移输运第59-60页
        4.5.5 悬移输运第60页
        4.5.6 滩面高程变化率第60-61页
        4.5.7 陡坡的后退速率第61-63页
第五章 盐沼前缘生物地貌形态特征第63-71页
    5.1 盐沼前缘生物地貌特征第63-65页
    5.2 陡坡的形态特征第65-67页
    5.3 陡坡韵律性形态的可能形成机制第67-71页
        5.3.1 边缘波假说与自组织机制第67-68页
        5.3.2 边缘波假说的形态参数估算第68-69页
        5.3.3 边缘波假说与陡坡形态第69-71页
第六章 盐沼前缘的沉积动力过程第71-87页
    6.1 盐沼前缘的沉积特征第71-76页
        6.1.1 滩面表层沉积物特征第71-73页
        6.1.2 沉积物垂向分布特征第73-76页
    6.2 水动力特征第76-80页
        6.2.1 潮汐与潮流第76-79页
        6.2.2 波浪第79-80页
    6.3 沉积动力特征第80-87页
        6.3.1 底部切应力第80-81页
        6.3.2 沉积物的输运方式第81-82页
        6.3.3 底床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降第82-83页
        6.3.4 悬沙分布第83-84页
        6.3.5 悬浮泥沙的输运率第84页
        6.3.6 滩面高程变化率第84-87页
第七章 盐沼边缘动态变化第87-93页
    7.1 遥感影像识别方法第87-88页
    7.2 地形测量对比方法第88-89页
    7.3 沉积动力计算方法第89-90页
    7.4 SCHWIMMER经验公式方法第90页
    7.5 盐沼前缘动态变化的不同方法对比第90-93页
第八章 盐沼前缘生物地貌演化第93-99页
    8.1 盐沼前缘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水动力作用第93-94页
    8.2 盐沼前缘的地貌动态过程第94-95页
    8.3 盐沼前缘陡坡形态对盐沼边缘后退的影响第95-96页
    8.4 盐沼前缘动态变化的指示意义第96-97页
    8.5 今后研究方向第97-99页
第九章 结论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29页
附表Ⅰ 硕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活动第129-131页
附录Ⅱ 水动力数据第131-137页
    附表2-1 新洋港的潮汐调和常数第131-132页
    附表2-2 ADV-6309流速仪数据第132-137页
附录Ⅲ 沉积物采集数据第137-157页
    附表3-1 底质表层样采集断面信息第137页
    附表3-2 短柱样采集信息第137-138页
    附表3-3 底质表层样粒度数据第138页
    附表3-4 断面A短柱样粒度数据第138-141页
    附表3-5 断面B短柱样粒度数据第141-144页
    附表3-6 断面C短柱样粒度数据第144-148页
    附表3-7 断面D短柱样粒度数据第148-151页
    附表3-8 断面E短柱样粒度数据第151-157页
附录Ⅳ 盐沼边缘陡坡形态参数第157-159页
附录Ⅴ Z-MAX测量系统主要参数(Z-MAX说明书)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水“三氮”迁移转化模型的解析解及其应用
下一篇:边缘检测算法及其在面瘫识别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