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KNOWLEDGEMENTS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生态(?) | 第16-18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16-17页 |
1.1.2 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与危害 | 第17-18页 |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 | 第18-22页 |
1.2.1 物理工程措施 | 第18-19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9页 |
1.2.3 生物修复 | 第19-20页 |
1.2.4 综合修复 | 第20-22页 |
1.3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主要过程 | 第22-24页 |
1.3.1 物理化学作用 | 第22-23页 |
1.3.2 植物作用 | 第23页 |
1.3.3 水生动物作用 | 第23页 |
1.3.4 微生物作用 | 第23-24页 |
1.3.5 植物-微生物互作 | 第24页 |
1.4 能源柳在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中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 本项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效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能源柳树基因型筛选 | 第27-4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植物材料与试验用水 | 第28-29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2.3 样品分析 | 第30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3.1 不同处理对柳树基因型间叶绿素浓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3页 |
2.3.2 不同处理对柳树基因型间体内氮磷浓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3 不同处理对柳树基因型间体内氮磷积累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 讨论 | 第37-40页 |
2.4.1 能源柳树基因型间生物量的变化 | 第37页 |
2.4.2 能源柳树基因型间氮、磷浓度的变化 | 第37-38页 |
2.4.3 能源柳树基因型间氮、磷去除潜力的变化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强化能源柳树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内生菌的筛选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42页 |
3.2.3 样品处理 | 第42-43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3.3.1 不同内生菌对柳树根系形态、茎长和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2 不同内生菌对柳树生物量、根冠比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不同内生菌对柳树氮磷浓度、氮磷含量及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47-51页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能源柳-内生菌互作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应研究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2.1 材料准备 | 第54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4.2.3 样品分析 | 第55-56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4.3.1 不同处理下水体TN、TP、NO_3~--N、NH_4~+-N、I_(Mn)、pH等变化 | 第56-60页 |
4.3.2 不同处理对柳树叶片SPAD值、根系发育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3 不同处理下柳树生物量、根冠比的差异 | 第63页 |
4.3.4 不同处理下柳树氮、磷浓度及提取量的变化 | 第63-65页 |
4.3.5 不同处理下柳树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差异 | 第65-66页 |
4.4 讨论 | 第66-68页 |
4.4.1 内生菌-植物互作对植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6页 |
4.4.2 内生菌-植物互作对多个水质指标净化效率的影响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综合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8-6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