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纳米颗粒的概述 | 第10-14页 |
1.1.1 纳米颗粒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3 纳米颗粒的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4 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 | 第12-13页 |
1.1.5 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 | 第13页 |
1.1.6 纳米颗粒的去除途径 | 第13-14页 |
1.2 纳米颗粒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 | 第14-17页 |
1.2.1 纳米颗粒对植物的胁迫效应 | 第14-15页 |
1.2.2 纳米颗粒对植物的胁迫机制 | 第15-16页 |
1.2.3 植物对纳米颗粒的吸收转运 | 第16-17页 |
1.3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17-20页 |
1.3.1 背景与意义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ZnO NPs对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材料 | 第20-21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6页 |
2.3.1 ZnO NPs对不同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22-25页 |
2.3.2 ZnO NPs对湿地植物种子萌发后的根茎长度影响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凤眼莲水培系统中ZnO NPs的吸收转运 | 第28-40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材料 | 第28-29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3.3.1 ZnO NPs迁移转运概念模型 | 第30-31页 |
3.3.2 不同初始浓度下ZnO NPs的迁移归趋 | 第31-33页 |
3.3.3 ZnO NPs与Zn~(2+)的迁移归趋对比 | 第33-34页 |
3.3.4 ZnO NPs与ZnO MPs的迁移归趋对比 | 第34-36页 |
3.3.5 ZnO NPs对植物含水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6 ZnO NPs吸收转运的量化分析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ZnO NPs胁迫下湿地植物的抗逆特性等研究 | 第40-6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4.2.1 材料 | 第40-41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4.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4.3.1 土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SOD酶活性变化 | 第43-45页 |
4.3.2 土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POD酶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4.3.3 土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CAT酶活性变化 | 第46-48页 |
4.3.4 土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MDA含量变化 | 第48-49页 |
4.3.5 水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SOD酶活性变化 | 第49-51页 |
4.3.6 水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POD酶活性变化 | 第51-52页 |
4.3.7 水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CAT酶活性变化 | 第52-53页 |
4.3.8 水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MDA含量变化 | 第53-55页 |
4.3.9 水培系统中ZnO NPs胁迫下菖蒲叶绿素含量及水体pH变化分析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建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