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ST制度下的盈余管理研究--以~*ST鞍钢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7-1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8-10页
    1.3 理论基础与制度介绍第10-11页
        1.3.1 盈余管理理论第10页
        1.3.2 ST制度介绍第10-11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1-1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2-15页
    2.1 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2.1.1 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第12-13页
        2.1.2 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第13-14页
    2.2 ST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第14页
    2.3 文献评述第14-15页
第3章 ~*ST鞍钢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第15-27页
    3.1 ~*ST鞍钢背景分析第15-18页
        3.1.1 公司介绍第15页
        3.1.2 财务状况第15-17页
        3.1.3 钢铁行业整体状态第17-18页
    3.2 ~*ST鞍钢盈余管理方式对净利润的影响第18-27页
        3.2.1 资产置换与股权转让第18-20页
        3.2.2 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第20-23页
        3.2.3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零计提第23-25页
        3.2.4 确认可抵扣亏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第25-27页
第4章 ~*ST鞍钢盈余管理的后果第27-31页
    4.1 事件研究法概述第27页
    4.2 投资回报分析第27-30页
        4.2.1 事件日的确定第27-28页
        4.2.2 事件窗口的选取第28页
        4.2.3 超额累计异常回报率CAR值计算第28-30页
    4.3 事件研究小结第30-31页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第31-35页
    5.1 研究结论第31-32页
        5.1.1 ST公司为避免退市过度盈余管理第31页
        5.1.2 盈余管理影响报表信息可靠性第31-32页
        5.1.3 市场能够“看穿”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第32页
    5.2 完善监管制度的相关建议第32-35页
        5.2.1 扩大披露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信息范围第32-33页
        5.2.2 优化坏账准备会计政策计提标准第33页
        5.2.3 监管部门加大对信息虚假披露的惩罚力度第33页
        5.2.4 监管部门应由警示者向教育者转变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致谢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动因及绩效研究
下一篇:*ST创智重组失败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