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7-18页
1 绪论第18-2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8-21页
        1.1.1 现实问题第18-20页
        1.1.2 科学问题第20-21页
        1.1.3 研究价值第21页
    1.2 基本概念界定第21-23页
        1.2.1 要素错配第21-22页
        1.2.2 企业研发决策第22-23页
        1.2.3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第2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4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页
        1.3.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4-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6-27页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文献综述第27-47页
    2.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企业研发与全要素生产率第27-32页
        2.1.1 新古典增长理论第27-29页
        2.1.2 内生增长理论第29-31页
        2.1.3 企业研发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验研究第31-32页
    2.2 资源错配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第32-38页
        2.2.1 企业异质性与资源再配置第32-33页
        2.2.2 资源错配的种类第33页
        2.2.3 资源错配的测量第33-35页
        2.2.4 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35-38页
    2.3 全要素生产率的加总与分解第38-41页
        2.3.1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第38-40页
        2.3.2 全要素生产率的加总第40页
        2.3.3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第40-41页
    2.4 中国要素错配与生产率相关研究第41-44页
        2.4.1 要素市场扭曲相关文献第41-42页
        2.4.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第42-43页
        2.4.3 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第43-44页
    2.5 文献评述与本文研究目标第44-47页
        2.5.1 文献评述第44-45页
        2.5.2 本文研究目标第45-47页
3 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生产率损失的理论模型第47-64页
    3.1 理论模型设定第47-50页
        3.1.1 最终产品部门第47-48页
        3.1.2 中间产品部门第48页
        3.1.3 引入要素市场扭曲第48-49页
        3.1.4 引入研发决策第49-50页
    3.2 企业的决策行为分析第50-51页
        3.2.1 企业产品定价第50-51页
        3.2.2 企业进入与退出决策第51页
        3.2.3 企业研发决策第51页
    3.3 一般均衡模型求解第51-53页
        3.3.1 变量加总第52页
        3.3.2 一般均衡条件第52-53页
        3.3.3 均衡状态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第53页
    3.4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微观机理分析第53-63页
        3.4.1 不存在要素市场扭曲的市场均衡第53-55页
        3.4.2 在位企业间的要素错配与生产率损失第55-56页
        3.4.3 企业进入退出与生产率损失第56-58页
        3.4.4 企业研发决策行为与生产率损失第58-60页
        3.4.5 企业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进一步分析第60-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中国要素错配与企业研发投资的特征检验第64-80页
    4.1 中国要素错配及形成原因第64-69页
        4.1.1 资本错配及形成原因第64-66页
        4.1.2 劳动错配及形成原因第66-68页
        4.1.3 其他要素错配及形成原因第68-69页
    4.2 金融低效下的要素错配与企业研发投资第69-74页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69-70页
        4.2.2 企业研发投资特征第70-72页
        4.2.3 金融低效视角下的统计检验第72-74页
    4.3 政府补贴下的要素错配与企业研发投资第74-79页
        4.3.1 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特征第74-76页
        4.3.2 政府补贴是否偏向国有企业第76-78页
        4.3.3 国有企业是否更倾向于研发创新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5 全要素生产率加总与分解的实证研究第80-102页
    5.1 基于微观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方法第80-83页
        5.1.1 BHC分解方法第80-81页
        5.1.2 GR与FHK分解方法第81页
        5.1.3 OP分解方法第81-82页
        5.1.4 对以上分解方法的简要评述第82-83页
    5.2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方法的改进第83-85页
        5.2.1 企业生产率加总第83页
        5.2.2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第83-84页
        5.2.3 生产函数与产出弹性的估计方法第84-85页
    5.3 全要素生产率的加总与分解第85-96页
        5.3.1 数据处理与变量调整第85-90页
        5.3.2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第90-93页
        5.3.3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第93-95页
        5.3.4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结果的跨国比较第95-96页
    5.4 理论模型的进一步检验第96-100页
        5.4.1 企业研发创新与企业进入退出第96-97页
        5.4.2 企业研发创新与企业间要素再配置第97-99页
        5.4.3 企业研发创新与加总生产率变化第99-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6 要素错配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测算第102-115页
    6.1 测算依据与思路第102-103页
    6.2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测算方法第103-105页
        6.2.1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第103页
        6.2.2 要素错配的间接衡量第103-104页
        6.2.3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近似估计第104-105页
    6.3 要素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测算结果第105-113页
        6.3.1 数据处理与模型设定第105-106页
        6.3.2 基准测算结果与分析第106-109页
        6.3.3 分组测算结果与分析第109-111页
        6.3.4 稳健性检验第111-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5-121页
    7.1 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7.2 政策含义第116-118页
    7.3 创新点第118-119页
    7.4 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9页
附录A 行业代码与名称对应表第129-130页
附录B 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的估计结果第130-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衣活性化合物赤星衣酸乙酯的抗癌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赤星衣酸甲酯的抗癌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