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PDMS基底硬度与形貌协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缩略词表第8-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1 绪论第14-18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4-15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5-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2.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2.4 创新点第17-18页
2 人股骨骨与细胞界面形貌和硬度的表征第18-24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2.1 实验样品第18页
        2.2.2 实验仪器第18-19页
        2.2.3 主要实验试剂第19页
        2.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第19页
    2.3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3.1 骨小梁样品的制作第19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骨与细胞界面的形貌第19-20页
        2.3.3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骨与细胞界面的硬度第20-21页
        2.3.4 数据分析第21页
    2.4 实验结果第21-22页
        2.4.1 骨与细胞界面的形貌第21-22页
        2.4.2 骨与细胞界面的硬度第22页
    2.5 分析讨论第22-23页
    2.6 小结第23-24页
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第24-30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实验材料第24-26页
        3.2.1 实验细胞第24页
        3.2.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3.2.3 主要实验试剂第25页
        3.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第25-26页
    3.3 实验方法第26-27页
        3.3.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第26页
        3.3.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鉴定第26-27页
    3.4 实验结果第27-28页
        3.4.1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形态观察第27-28页
        3.4.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鉴定第28页
    3.5 分析讨论第28-29页
    3.6 小结第29-30页
4 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的制备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硬度和形貌基底上的增殖、形态与成骨分化第30-54页
    4.1 引言第30页
    4.2 实验材料第30-33页
        4.2.1 实验细胞第30页
        4.2.2 实验仪器第30-31页
        4.2.3 主要实验试剂第31-32页
        4.2.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第32-33页
    4.3 实验方法第33-41页
        4.3.1 微机控制回弹力试验机测定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硬度第33-34页
        4.3.2 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的制备第34页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的脊槽结构第34页
        4.3.4 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的表面处理第34-35页
        4.3.5 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第35-36页
        4.3.6 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上细胞形态观察第36-37页
        4.3.7 骨钙蛋白与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第37页
        4.3.8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第37-39页
        4.3.9 qRT-PCR检测Runx2 mRNA的表达第39-41页
        4.3.10 数据分析第41页
    4.4 实验结果第41-51页
        4.4.1 不同质量比例混合184预聚物/184固化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的硬度第41-42页
        4.4.2 具有脊槽结构硅片表面的形貌第42页
        4.4.3 具有脊槽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的形貌第42-43页
        4.4.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硬度与形貌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上的增殖第43-44页
        4.4.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硬度与形貌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上的形态第44-46页
        4.4.6 不同硬度与形貌聚二甲基硅氧烷基底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差异第46-51页
    4.5 分析讨论第51-52页
    4.6 小结第52-54页
5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54-56页
    5.1 主要结论第54页
    5.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综述第62-73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第73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半球夏季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暴雨的影响
下一篇: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及其二者对东亚冬季风的协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