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天文仪器论文--天文望远镜论文

基于天文应用的大口径压电变形镜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2页
    1.1 自适应光学第18-20页
        1.1.1 自适应光学第18-19页
        1.1.2 自适应光学发展历程第19-20页
    1.2 自适应光学应用第20-29页
        1.2.1 天文与自适应光学第20-23页
        1.2.2 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第23-25页
        1.2.3 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发展现状第25-28页
        1.2.4 其他自适应光学应用第28-29页
    1.3 变形镜第29-39页
        1.3.1 变形镜工作原理与分类第29-33页
        1.3.2 变形镜性能比较第33-38页
        1.3.3 国内变形镜技术发展现状第38-39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9-41页
    1.5 本论文内容及结构第41-42页
第2章 天文应用变形镜性能需求分析第42-62页
    2.1 大气湍流第42-47页
        2.1.1 大气对光传播的干扰第42-43页
        2.1.2 湍流第43-45页
        2.1.3 光学天文选址第45-47页
    2.2 衍射极限成像和像差成像第47-50页
        2.2.1 衍射极限成像第47-48页
        2.2.2 大气湍流像差成像第48-49页
        2.2.3 像差成像波前影响分析第49-50页
    2.3 波像差模式分解第50-53页
        2.3.1 波像差分解第50-51页
        2.3.2 Zernike多项式第51-52页
        2.3.3 Karhunen-Love函数第52-53页
        2.3.4 区域校正第53页
    2.4 随机大气湍流波像差的生成与校正第53-56页
        2.4.1 随机大气湍流波像差的生成方法第53-55页
        2.4.2 大气湍流波像差生成结果第55-56页
    2.5 变形镜性能需求分析第56-60页
        2.5.1 变形镜单元数需求分析第56-57页
        2.5.2 变形镜冲程需求分析第57-58页
        2.5.3 变形镜工作带宽需求分析第58-60页
    2.6 本章总结第60-62页
第3章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设计第62-86页
    3.1 大口径双驱动模式单压电变形镜第62-70页
        3.1.1 双驱动模式变形镜第62-64页
        3.1.2 双驱动模式变形镜性能第64-68页
        3.1.3 双驱动模式变形镜湍流波像差校正第68-69页
        3.1.4 传统压电变形镜局限性分析第69-70页
    3.2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第70-73页
        3.2.1 组合式变形镜第70-71页
        3.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第71-73页
    3.3 单压电变形镜层设计第73-78页
        3.3.1 阵列支撑点配置设计第73-74页
        3.3.2 单压电变形镜层结构参数设计第74-77页
        3.3.3 单压电变形镜层性能仿真第77-78页
    3.4 驱动阵列层设计第78-83页
        3.4.1 驱动方式选择第78-80页
        3.4.2 镜面支撑连接方式第80-81页
        3.4.3 球形头铰链连接设计第81-82页
        3.4.4 变形镜微调结构设计第82-83页
    3.5 组合式变形镜设计总结第83-84页
    3.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4章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制备第86-96页
    4.1 制作组合式变形镜的关键工艺与技术研究第86-91页
        4.1.1 镜面面型微调技术第86-87页
        4.1.2 镜面应力控制技术第87-89页
        4.1.3 PZT陶瓷片拼接技术第89-91页
    4.2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制备第91-94页
        4.2.1 制备工艺流程第91-92页
        4.2.2 组合式变形镜样机第92-94页
    4.3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5章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性能表征第96-112页
    5.1 变形镜镜面性能表征方法第96-99页
        5.1.1 主要性能参数第96-97页
        5.1.2 镜面性能测试方法第97-98页
        5.1.3 波前测量法第98-99页
    5.2 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第99-104页
        5.2.1 变形镜测试系统原理第99-100页
        5.2.2 光束口径耦合系统优化第100-101页
        5.2.3 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搭建第101-103页
        5.2.4 大口径变形镜测试系统总结第103-104页
    5.3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性能表征第104-106页
        5.3.1 镜面质量表征第104页
        5.3.2 变形量表征第104-105页
        5.3.3 工作带宽表征第105-106页
    5.4 组合式压电变形镜校正性能表征第106-109页
        5.4.1 自校正性能表征第106-107页
        5.4.2 Zernike像差重构第107-109页
        5.4.3 大气湍流波像差重构第109页
    5.5 与国内外变形镜性能比较第109-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单压电片变形镜应用研究第112-124页
    6.1 AO动态像差校正第112-116页
        6.1.1 61单元压电片变形镜第112-113页
        6.1.2 动态像差物理生成第113页
        6.1.3 动态像差校正系统第113-116页
    6.2 激光内腔自适应校正第116-122页
        6.2.1 激光热透镜效应第116页
        6.2.2 激光内腔校正系统第116-118页
        6.2.3 热透镜效应影响分析第118-120页
        6.2.4 激光内腔校正第120-122页
    6.3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4-128页
    7.1 总结第124-125页
        7.1.1 本论文主要工作第124-125页
        7.1.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25页
    7.2 展望第125-128页
        7.2.1 大口径高带宽组合式压电变形镜第125-126页
        7.2.2 变形镜测试方法与应用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及IL-6、TNF-a的影响
下一篇:术中失血病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凝血功能影响的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