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油田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8-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1页 |
| 1.2 岩性油气藏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古龙油田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5 项目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 | 第14页 |
| 1.5.1 项目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5.2 主要技术指标 | 第14页 |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6-19页 |
| 2.1 地理概况 | 第16页 |
| 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 2.3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7-18页 |
| 2.4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9-44页 |
| 3.1 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层序格架建立 | 第19-28页 |
| 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研究 | 第19页 |
| 3.1.2 层序界面类型 | 第19-25页 |
| 3.1.3 标准井选取及划分 | 第25-28页 |
| 3.1.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 第28页 |
| 3.2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28-40页 |
| 3.3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结果及与前人对比 | 第40-44页 |
| 3.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结果 | 第40页 |
| 3.3.2 地层划分结果与前人成果比较 | 第40-44页 |
| 第4章 微幅度构造及断层封闭性研究 | 第44-51页 |
| 4.1 微幅度构造研究 | 第44-48页 |
| 4.1.1 地震工区概况 | 第44页 |
| 4.1.2 微幅度构造 | 第44-48页 |
| 4.2 断层封闭性研究 | 第48-51页 |
| 第5章 沉积体系研究 | 第51-85页 |
| 5.1 沉积体系、沉积背景及物源方向 | 第51-70页 |
| 5.1.1 砂岩厚度及砂地比特征研究 | 第51-59页 |
| 5.1.2 泥岩颜色分析 | 第59-64页 |
| 5.1.3 重矿物特征 | 第64-70页 |
| 5.2 沉积相类型、识别标志 | 第70-72页 |
| 5.3 测井微相模式 | 第72-73页 |
| 5.4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73-74页 |
| 5.5 联井沉积相分析 | 第74-77页 |
| 5.6 地震属性 | 第77-78页 |
| 5.7 密井网砂体解剖厘定河道宽度和走向 | 第78-79页 |
| 5.8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79-85页 |
| 5.8.1 沉积微相研究思路以及绘制方法 | 第79页 |
| 5.8.2 平面展布特征 | 第79-85页 |
| 第6章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85-106页 |
| 6.1 油水分布特征 | 第85-104页 |
| 6.1.1 油水垂向分布特征 | 第90-94页 |
| 6.1.2 油水平面分布特征 | 第94-104页 |
| 6.2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104-106页 |
| 第7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106-124页 |
| 7.1 生油条件讨论 | 第106页 |
| 7.2 油气运移机制 | 第106-110页 |
| 7.2.1 初次运移模式 | 第107-108页 |
| 7.2.2 二次运移模式 | 第108-110页 |
| 7.3 油气储集条件分析 | 第110-112页 |
| 7.3.1 各层钻遇砂体概率大 | 第110-111页 |
| 7.3.2 储层发育特征与含油性关系 | 第111-112页 |
| 7.4 圈闭条件分析 | 第112-114页 |
| 7.5 成藏模式 | 第114-115页 |
| 7.6 失利井分析 | 第115-118页 |
| 7.6.1 古45井失利分析 | 第116-117页 |
| 7.6.2 古15、古522、占55井失利分析 | 第117-118页 |
| 7.7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18-124页 |
| 7.7.1 他拉哈向斜成藏主控因素 | 第119-121页 |
| 7.7.2 西斜坡地区成藏主控因素 | 第121页 |
| 7.7.3 龙南鼻状构造成藏主控因素 | 第121-122页 |
| 7.7.4 常家围子向斜成藏主控因素 | 第122页 |
| 7.7.5 高西鼻状构造成藏主控因素 | 第122-124页 |
| 第8章 有利区块优选及井位设计 | 第124-131页 |
| 8.1 有利区块预测及优选 | 第124-125页 |
| 8.2 有利目标设计 | 第125-131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