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第三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请求权的概念及定性 | 第14-20页 |
(一) 请求权及第三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概念 | 第14-17页 |
1. 请求权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15-16页 |
3. 国家赔偿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第三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请求权的定性 | 第17-20页 |
1. 精神损害的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划分 | 第17-18页 |
2. 请求权的原发性与继承性划分 | 第18-20页 |
二、精神损害国家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的司法实践 | 第20-27页 |
(一) 现行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的规定 | 第20-22页 |
1. 直接受害人未死亡的情形 | 第20-21页 |
2. 直接受害人死亡的情形 | 第21页 |
3. 法律规范自身的冲突 | 第21-22页 |
(二) 典型的精神损害国家赔偿案例 | 第22-27页 |
1. 直接受害人未死亡案件 | 第22-24页 |
2. 直接受害人死亡案件——呼格吉勒图案(以下简称“呼格案”) | 第24-25页 |
3. 扩展请求权的主体范围 | 第25-27页 |
三、扩展精神损害国家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的理论支撑 | 第27-36页 |
(一) 法社会学分析 | 第27-29页 |
1. 从人的社会连带属性来分析 | 第28页 |
2. 从社会现实问题层面来分析 | 第28-29页 |
(二) 法经济学分析 | 第29-31页 |
(三) 法哲学原理分析 | 第31-36页 |
1. 辩证主义哲理 | 第32-33页 |
2. “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 第33-34页 |
3. 基于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 第34-36页 |
四、借鉴私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36-41页 |
(一) 借鉴私法规范的理论缘由与实践补充 | 第36-38页 |
1. 借鉴的理论缘由 | 第36-37页 |
2. 私法规范在实践层面上的补充适用 | 第37-38页 |
(二) 域外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 第38-41页 |
1.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 第38-39页 |
2.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确定的实践模式 | 第39-41页 |
五、构建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 | 第41-45页 |
(一) 关联子概念的厘清 | 第41-44页 |
1. 侵权行为主体 | 第41-42页 |
2. “源”损害之范围 | 第42-43页 |
3. 第三人之范围 | 第43-44页 |
(二) 确定请求权主体的适当范围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