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0-21页
    (一) 选题缘由第10-13页
        1. 键盘时代汉字书写面临的挑战第10-11页
        2.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的缺失第11-13页
    (二)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 对小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2. 对小学生写字素养的相关研究第15-18页
        3. 研究述评第18页
    (三)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 丰富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第18-19页
        2. 提高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的有效性第19页
        3. 指导教师进行科学规范的写字教学第19页
    (四)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 文献法第19页
        2. 文本分析法第19页
        3. 调查法第19-21页
一、写字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价值第21-28页
    (一) 写字意涵的解读第21-23页
        1. 工具的革新推动汉字书写的发展第21页
        2. 写字需以识字为基础第21-22页
        3. “写字”与“书法”的概念辨析第22-23页
    (二) 写字素养的内涵第23-25页
        1. 素养第23-24页
        2. 语文素养第24-25页
        3. 写字素养第25页
    (三) 写字素养的发展价值第25-28页
        1. 智力发展价值第25-26页
        2. 个性发展价值第26-27页
        3. 审美发展价值第27页
        4. 文化传承价值第27-28页
二、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理论基础第28-34页
    (一) 教育学立场下的知识观第28-30页
        1. 传统知识观下视野下写字教学的局限第28页
        2. 教育学立场知识观下写字教学的重建第28-30页
    (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30-32页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概述第30页
        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的启示第30-32页
    (三)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32-34页
        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概述第32页
        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写字素养评价的启示第32-34页
三、小学生写字素养结构要素的划分第34-40页
    (一) 写字素养的结构要素的已有研究第34-36页
    (二) 写字素养结构要素的建构第36-40页
        1. 写字知识第37-38页
        2. 能力与方法第38页
        3. 兴趣与态度第38页
        4. 习惯与意志第38页
        5. 文化意识第38-40页
四、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标准的研制第40-57页
    (一)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标准研制的原则第40-44页
        1. 评价指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第40-41页
        2. 评价指标的层次性和连贯性第41-43页
        3. 评价指标的生活性与应用性第43-44页
    (二) 评价指标描述的基本要素第44-45页
        1. 行为主体第44页
        2. 行为表现第44页
        3. 行为条件第44页
        4. 表现程度第44-45页
    (三)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第45-57页
        1.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学段)第46-49页
        2.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学段)第49-53页
        3. 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学段)第53-57页
五、小学生写字素养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第57-64页
    (一) 评价主体交互合作第57-59页
        1. 评价主体多元化第57-58页
        2. 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第58页
        3. 自评、他评与再评相互碰撞第58-59页
        4. 语文教师与科任教师的形成合力第59页
    (二) 评价指标灵活运用第59-61页
        1. 主体明确评价标准第59-60页
        2. 不同指标有所偏重第60页
        3. 评价标准因人而异第60-61页
        4. 典型字例精细要求第61页
    (三) 评价方式推陈出新第61-64页
        1. 概括性评价与针对性评价结合使用第61-62页
        2. 专项测试与日常评价交错进行第62页
        3. 形象语言与多样符号常态化第62-64页
结语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1第70-73页
附录2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