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 第21-29页 |
2.1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1-22页 |
2.1.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理论 | 第22-25页 |
2.1.3 理论启示 | 第25页 |
2.2 经验借鉴 | 第25-29页 |
2.2.1 欧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 | 第25-27页 |
2.2.2 中欧班列运营经验 | 第27-28页 |
2.2.3 经验总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与成效 | 第29-51页 |
3.1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分析 | 第29-44页 |
3.1.1 中国铁路建设现状 | 第29-31页 |
3.1.2 东盟铁路建设现状 | 第31-35页 |
3.1.3 中国—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第35-44页 |
3.2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成效分析 | 第44-51页 |
3.2.1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贸易成效分析 | 第45-48页 |
3.2.2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投资成效分析 | 第48-51页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第51-57页 |
4.1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有利条件 | 第51-54页 |
4.1.1 泛亚铁路平台 | 第51页 |
4.1.2 “一带一路”战略平台 | 第51-52页 |
4.1.3 东盟内部互联互通需求 | 第52-53页 |
4.1.4 国内铁路建设综合优势 | 第53-54页 |
4.2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的制约因素 | 第54-57页 |
4.2.1 复杂政治关系的阻碍 | 第54-55页 |
4.2.2 技术标准的差异性 | 第55页 |
4.2.3 缺乏有效资金来源 | 第55-56页 |
4.2.4 通关效率不高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路径与对策措施 | 第57-64页 |
5.1 中国与东盟铁路互联互通建设路径 | 第57-60页 |
5.1.1 国家战略相互对接 | 第57页 |
5.1.2 “以点带面”重点项目示范模式 | 第57-59页 |
5.1.3 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导 | 第59页 |
5.1.4 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建设区域 | 第59-60页 |
5.2 对策措施 | 第60-64页 |
5.2.1 夯实政治基础 | 第60页 |
5.2.2 统一技术标准体系 | 第60-62页 |
5.2.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62页 |
5.2.4 提高通关便利化程度 | 第62-63页 |
5.2.5 成立政府协调机构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