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白璧德人文主义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辨识 | 第13-17页 |
1 新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 | 第13-15页 |
2 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欧文·白璧德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白璧德的生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关联 | 第17-19页 |
1 父子宗教信仰的冲突,导致白璧德寻找"较高自我" | 第17-18页 |
2 哈佛大学教育奠定其笃信一生的人文信条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 第19-23页 |
1 继承与批判马修·阿诺德文化观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核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文学与教育:白璧德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宗教观 | 第26-29页 |
1 白璧德对宗教的界定 | 第26-28页 |
2 白璧德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白璧德人文主义的文学观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内在制衡"、"二元论"、"标准" | 第30-35页 |
第四章 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当下性及其未来 | 第35-45页 |
第一节 二十一世纪学界对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关注 | 第35-38页 |
1 翻译:白氏著作逐步被翻译为中文。但也存在颇多误读问题 | 第35-37页 |
2 对白璧德的中国学生——学衡派研究也日渐兴盛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白璧德人文主义与中国当下学术问题 | 第38-45页 |
1 白璧德人文主义创新观与中国当下的学术创新比照 | 第38-41页 |
2 以白璧德人文主义文化观透视中国当下的"国学热"现象 | 第41-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