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3-16页 |
1.2.1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 | 第13-15页 |
1.2.2 双因素理论应用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2.1.1 游憩性开敞空间 | 第20-23页 |
2.1.2 满意度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双因素理论 | 第24页 |
2.2.2 结构方程模型 | 第24-26页 |
3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理论框架与测度分析模型 | 第26-42页 |
3.1 双因素理论框架下的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4页 |
3.1.1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3.1.2 双因素理论框架下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选取 | 第29-34页 |
3.2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测度分析模型构建 | 第34-40页 |
3.2.1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测度方法选取 | 第34-39页 |
3.2.2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2页 |
4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 第42-67页 |
4.1 研究区域 | 第42-44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2页 |
4.1.2 研究区域游憩性开敞空间演变特征 | 第42-44页 |
4.2 问卷的设计及抽样调查 | 第44-49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45-47页 |
4.2.2 抽样调查 | 第47-49页 |
4.3 调研数据描述性统计与预处理 | 第49-55页 |
4.3.1 调研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50-53页 |
4.3.2 调研数据的预处理 | 第53-55页 |
4.4 模型检验修正 | 第55-62页 |
4.4.1 调查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5-58页 |
4.4.2 模型检验 | 第58-61页 |
4.4.3 模型修正 | 第61-62页 |
4.5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4.5.1 研究假设检验 | 第63-64页 |
4.5.2 其他发现 | 第64-65页 |
4.6 小结 | 第65-67页 |
5 南宁市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及使用率提升对策 | 第67-71页 |
5.1 重点关注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影响的保健因素 | 第67-69页 |
5.1.1 优化布局,提高游憩性开敞空间可达性 | 第67-68页 |
5.1.2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游憩性开敞空间的可使用性 | 第68页 |
5.1.3 美化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游憩氛围 | 第68-69页 |
5.2 发展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影响的激励因素 | 第69-71页 |
5.2.1 打造特色,增添游憩性开敞空间人文吸引力 | 第69-70页 |
5.2.2 提高景观质量,增强游憩性开敞空间自然吸引力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1.1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均对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以及游憩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第71页 |
6.1.2 保健因素对激励因素的体验有促进作用 | 第71-72页 |
6.1.3 保健因素对游憩满意度、游憩行为的影响大于激励因素 | 第7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 游憩性开敞空间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