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1.1.1 贫困山区 | 第10页 |
1.1.2 贫困山区农民素质特征 | 第10-11页 |
1.1.3 农民职业教育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农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农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3.2 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调查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3 定性分析法 | 第15页 |
1.4.4 经验总结法 | 第15页 |
1.4.5 实验研究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贫困山区农民的素质现状及成因透析 | 第17-22页 |
2.1 贫困山区农民的身体素质较差 | 第17-18页 |
2.2 贫困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 第18-19页 |
2.3 贫困山区农民科技素质贫乏 | 第19页 |
2.4 贫困山区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欠缺 | 第19-20页 |
2.5 贫困山区农民的社会心理素质较脆弱 | 第20页 |
2.6 贫困山区农民的道德文明素质不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贫困山区涞源县农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第22-29页 |
3.1 调查的对象、样本分布情况及方法 | 第22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29页 |
3.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22-25页 |
3.2.2 农民的职业教育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3 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 第26-29页 |
第四章 贫困山区涞源县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4.1 政府方面的问题 | 第29-30页 |
4.1.1 培训主体多元化的缺陷 | 第29页 |
4.1.2 下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 第29-30页 |
4.1.3 用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政府财政投入还不够 | 第30页 |
4.1.4 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0页 |
4.2 农民自身的问题 | 第30-32页 |
4.2.1 观念的束缚 | 第30-31页 |
4.2.2 农民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 第31页 |
4.2.3 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低下 | 第31-32页 |
4.3 培训机构方面的问题 | 第32-34页 |
4.3.1 培训方式与模式不合理 | 第32页 |
4.3.2 培训内容不合理 | 第32页 |
4.3.3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 第32-34页 |
第五章 贫困山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思路与对策 | 第34-45页 |
5.1 贫困山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 | 第34-35页 |
5.1.1 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34页 |
5.1.2 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 第34-35页 |
5.1.3 应当树立构建学习化农村社区的理念 | 第35页 |
5.2 贫困山区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 | 第35-36页 |
5.3 贫困山区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 第36页 |
5.4 贫困山区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 第36页 |
5.5 贫困山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 第36-45页 |
5.5.1 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36-37页 |
5.5.2 强化对农民职业教育的行政干预力度 | 第37页 |
5.5.3 保证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 | 第37-38页 |
5.5.4 尽快实现贫困山区产业升级 | 第38-39页 |
5.5.5 树立健康向上的农民职业教育观 | 第39页 |
5.5.6 改革农民职业教育的内容 | 第39页 |
5.5.7 改进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39-40页 |
5.5.8 农民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方式 | 第40-41页 |
5.5.9 农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1-43页 |
5.5.10 为农民职业教育搭建信息平台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