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犯罪中止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页 |
一、共同犯罪中止概述 | 第10-13页 |
(一)共同犯罪中止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共同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 | 第11-12页 |
(三)共同犯罪中止的类型 | 第12-13页 |
1.全部共犯中止 | 第12页 |
2.部分共犯中止 | 第12-13页 |
二、共同犯罪中止理论评述 | 第13-19页 |
(一)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 第13-17页 |
1.“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通说 | 第13-14页 |
2.其他观点 | 第14-15页 |
3.理论评析 | 第15-17页 |
(二)国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与评析 | 第17-19页 |
1.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 | 第17-18页 |
2.英美法系国家的理论 | 第18-19页 |
三、我国共同犯罪中止问题探讨 | 第19-29页 |
(一)相关立法缺失 | 第19-20页 |
(二)理论缺陷 | 第20-21页 |
1.对共同犯罪整体性强调过重 | 第20页 |
2.对教唆犯、帮助犯的从属性强调过重 | 第20页 |
3.有违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理论 | 第20-21页 |
4.不符合刑法的归责理论 | 第21页 |
5.有违中止制度的设立初衷 | 第21页 |
(三)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 | 第21-29页 |
1.犯罪结果已发生部分共犯能否成立犯罪中止 | 第22-23页 |
2.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未发生是否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 第23-27页 |
3.“准中止犯”问题 | 第27-29页 |
四、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重构 | 第29-33页 |
(一)共犯中止认定的基本条件 | 第29-32页 |
1.时间性 | 第29-30页 |
2.自动性 | 第30页 |
3.脱离性 | 第30-32页 |
(二)“准中止犯”为补充 | 第32-33页 |
五、立法完善及重构后共同犯罪中止的具体适用 | 第33-38页 |
(一)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33页 |
1.增设共犯中止条款 | 第33页 |
2.增设“准中止犯”条款 | 第33页 |
3.司法解释明确共犯中止的具体适用 | 第33页 |
(二)重构后理论的具体适用 | 第33-38页 |
1.组织犯的中止认定 | 第33-34页 |
2.实行犯的中止认定 | 第34-36页 |
3.帮助犯的中止认定 | 第36页 |
4.教唆犯的中止认定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