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超级电容器 | 第9-10页 |
| 1.1.1 双电层电容器 | 第9页 |
| 1.1.2 法拉第准电容器 | 第9-10页 |
| 1.2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 第10页 |
|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10-16页 |
| 1.3.1 多孔碳 | 第10-11页 |
| 1.3.2 多孔碳材料的形貌 | 第11-13页 |
| 1.3.3 多孔碳的合成方法 | 第13-16页 |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实验设备、表征技术及性能评价测试方法 | 第17-21页 |
| 2.1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 2.2 实验设备 | 第17-18页 |
| 2.3 材料分析表征 | 第18-19页 |
| 2.3.1 X射线衍射 | 第18页 |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18页 |
| 2.3.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8-19页 |
| 2.3.4 氮气物理等温吸附/脱附 | 第19页 |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19页 |
| 2.4 材料性能评价测试方法 | 第19-21页 |
| 2.4.1 CO_2吸附性能评价 | 第19页 |
| 2.4.2 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19-21页 |
| 第3章 制备微孔-介孔棒状碳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1-33页 |
| 3.1 引言 | 第21-22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 3.2.1 SBA-15 模板的制备 | 第22页 |
| 3.2.2 脲醛树脂的制备 | 第22页 |
| 3.2.3 介孔碳的制备 | 第22-23页 |
| 3.2.4 微孔-介孔棒状碳的制备 | 第23页 |
| 3.2.5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测试 | 第23-24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 3.3.1 微孔-介孔棒状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24-29页 |
| 3.3.2 微孔-介孔棒状碳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29-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4章 氮掺杂中空碳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3-43页 |
| 4.1 引言 | 第33-34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4.2.1 制备SiO_2 | 第34页 |
| 4.2.2 制备中空碳球 | 第34页 |
| 4.2.3 制备氮掺杂中空碳球 | 第34-35页 |
| 4.2.4 制备高氮掺杂中空碳球 | 第35页 |
| 4.2.5 CO_2吸附性能评价 | 第35页 |
| 4.2.6 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35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 4.3.1 中空碳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35-39页 |
| 4.3.2 中空碳球的CO_2性能的研究 | 第39页 |
| 4.3.3 中空碳球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9-4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制备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3-53页 |
| 5.1 引言 | 第43-44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 5.2.1 制备的SiO_2 | 第44页 |
| 5.2.2 制备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 | 第44页 |
| 5.2.3 制备氮掺杂壳核介孔碳球 | 第44-45页 |
| 5.2.4 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45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 5.3.1 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和氮掺杂核壳介孔碳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45-49页 |
| 5.3.2 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和氮掺杂核壳介孔碳球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9-5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