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高校对校园环境育人的不重视 | 第10页 |
1.1.2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的新书院趋向 | 第10-11页 |
1.1.3 校园开放空间对大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等有重要影响 | 第11页 |
1.1.4 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要求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1.3.1.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1.2 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4.1 高校开放空间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2 环境育人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5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5.1 论文框架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 调查研究方法设计 | 第26-34页 |
2.1 调查研究方法概述 | 第26-29页 |
2.1.2 研究场地 | 第26-29页 |
2.2 调查研究方法设计 | 第29页 |
2.2.1 实地调研 | 第29页 |
2.2.2 问卷调查 | 第29页 |
2.2.3 实地观察及访谈 | 第29页 |
2.3 数据采集 | 第29-32页 |
2.3.1 实地调查记录 | 第29-30页 |
2.3.2 照片及视频资料采集 | 第30-31页 |
2.3.3 问卷资料采集 | 第31-32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2.5 实例实践 | 第33-34页 |
3 环境育人视角下的北京高校校园开放空间调查研究 | 第34-94页 |
3.1 调研样本选取与理论支撑 | 第34-43页 |
3.1.1 调研样本选取概述 | 第34-41页 |
3.1.2 理论支撑 | 第41-43页 |
3.2 北京高校校园开放空间现状调查 | 第43-70页 |
3.2.1 入口区的开放空间现状调查 | 第44-50页 |
3.2.2 学习区开放空间现状调查 | 第50-63页 |
3.2.3 生活区开放空间现状调查 | 第63-68页 |
3.2.4 小结 | 第68-70页 |
3.3 北京高校校园开放空间环境育人研究分析 | 第70-84页 |
3.3.1 入口区开放空间环境育人策略研究分析 | 第73-76页 |
3.3.2 学习区开放空间环境育人策略研究分析 | 第76-81页 |
3.3.3 生活区校园开放空间环境育人策略研究分析 | 第81-84页 |
3.3.4 小结 | 第84页 |
3.4 北京高校校园开放空间环境育人设计策略 | 第84-94页 |
3.4.1 环境育人设计策略原则 | 第84-85页 |
3.4.2 环境育人设计策略图示化设计 | 第85-94页 |
4 环境育人视角下的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第94-113页 |
4.1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现状分析 | 第94-95页 |
4.1.1 校园区位及周边现状 | 第94页 |
4.1.2 校园总体规划结构 | 第94-95页 |
4.2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现状 | 第95-105页 |
4.2.1 入口区的开放空间现状 | 第95-99页 |
4.2.2 学习区的开放空间现状 | 第99-102页 |
4.2.3 生活区的开放空间现状 | 第102-105页 |
4.2.4 小结 | 第105页 |
4.3 环境育人视野下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第105-113页 |
4.3.1 入口区的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6-107页 |
4.3.2 学习区的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7-110页 |
4.3.3 生活区的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 第110-113页 |
5 结论 | 第113-11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13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113页 |
5.3 论文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图片及表格索引 | 第119-124页 |
附录 | 第124-12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