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详细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4-19页 |
1.1.1 俯冲带的研究现状及其岩浆作用 | 第14-15页 |
1.1.2 那丹哈达地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15-19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页 |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第20-21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1-22页 |
第2章 那丹哈达地体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6页 |
2.1 区域构造 | 第22-23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3-24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4-26页 |
第3章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3.1 锆石分选与制靶 | 第26页 |
3.2 锆石U-Pb定年分析 | 第26-27页 |
3.3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3.4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28页 |
3.5 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28-29页 |
第4章 那丹哈达地体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 第29-61页 |
4.1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29-32页 |
4.2 那丹哈达地体早侏罗世火山岩的首次发现 | 第32-39页 |
4.3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 第39-60页 |
4.3.1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50页 |
4.3.2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 | 第50-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中侏罗世洋岛型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 第61-82页 |
5.1 饶河杂岩中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61-63页 |
5.2 饶河杂岩中火成岩的形成时代 | 第63-68页 |
5.3 中侏罗世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 第68-80页 |
5.3.1 中侏罗世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75页 |
5.3.2 中侏罗世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 第75-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那丹哈达地体白垩纪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 第82-136页 |
6.1 白垩纪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82-85页 |
6.2 白垩纪火成岩的形成时代 | 第85-104页 |
6.3 白垩纪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 第104-135页 |
6.3.1 白垩纪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4-119页 |
6.3.2 白垩纪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 第119-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7章 始新世临山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 | 第136-151页 |
7.1 临山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136-137页 |
7.2 东北地区始新世花岗岩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第137-141页 |
7.2.1 临山岩体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 | 第137-138页 |
7.2.2 对富锦隆起时限的制约 | 第138-141页 |
7.3 始新世临山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 | 第141-150页 |
7.3.1 始新世临山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41-145页 |
7.3.2 临山岩体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 | 第145-149页 |
7.3.3 对三江盆地基底性质的制约 | 第149-15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8章 那丹哈达地体中生代-早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 | 第151-162页 |
8.1 中生代-早新生代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51-156页 |
8.1.1 早侏罗世火山岩 | 第151-152页 |
8.1.2 中侏罗世洋岛型火成岩 | 第152-153页 |
8.1.3 白垩纪火成岩 | 第153-155页 |
8.1.4 始新世花岗闪长岩 | 第155-156页 |
8.2 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欧亚大陆下俯冲开始的时间 | 第156-159页 |
8.3 那丹哈达地体中生代-早新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 | 第159-162页 |
第9章 结论与问题 | 第162-165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62-163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63页 |
9.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9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3-195页 |
致谢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