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28-29页 |
1.3.2 系统研究法 | 第29页 |
1.3.3 矛盾分析法 | 第29页 |
1.4 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2章 文化育人概述 | 第31-44页 |
2.1 文化及其功能 | 第31-36页 |
2.1.1 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 第31-32页 |
2.1.2 文化的属性及特征 | 第32-34页 |
2.1.3 文化的功能 | 第34-36页 |
2.2 文化育人的内涵 | 第36-39页 |
2.2.1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人 | 第36-37页 |
2.2.2 在渐进的文化过程中培育人 | 第37-38页 |
2.2.3 从人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仰层面育人 | 第38-39页 |
2.3 文化育人的目标 | 第39-44页 |
2.3.1 培育社会主义道德 | 第39-40页 |
2.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0-41页 |
2.3.3 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第41-44页 |
第3章 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 | 第44-66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思想 | 第44-51页 |
3.1.1 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 | 第44-46页 |
3.1.2 人的解放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第46-47页 |
3.1.3 人的精神动力推动文化发展 | 第47-51页 |
3.2 列宁的灌输理论 | 第51-56页 |
3.2.1 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义 | 第51-53页 |
3.2.2 理论灌输在培育无产阶级中的作用 | 第53-54页 |
3.2.3 灌输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 第54-56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育人思想 | 第56-63页 |
3.3.1 先进文化理论中育人思想 | 第56-58页 |
3.3.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中育人思想 | 第58-60页 |
3.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育人思想 | 第60-63页 |
3.4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思想借鉴 | 第63-66页 |
3.4.1 主体、行为和环境交互决定思想 | 第63-64页 |
3.4.2 替代、符号和自我调节思想 | 第64-66页 |
第4章 文化育人的要素、机理及实施条件 | 第66-87页 |
4.1 文化育人的基本要素 | 第66-73页 |
4.1.1 育人主体要素—教育者 | 第66-68页 |
4.1.2 育人客体要素—大学生 | 第68-70页 |
4.1.3 育人媒介要素—文化载体 | 第70-71页 |
4.1.4 育人环境要素—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环境 | 第71-73页 |
4.2 文化育人的内在机制 | 第73-79页 |
4.2.1 人化与化人互动机制 | 第73-74页 |
4.2.2 文化认同机制 | 第74-76页 |
4.2.3 文化内化与外化机制 | 第76-78页 |
4.2.4 感染与模仿机制 | 第78-79页 |
4.3 实施文化育人的条件 | 第79-87页 |
4.3.1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成熟 | 第80-81页 |
4.3.2 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 第81-83页 |
4.3.3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 | 第83-87页 |
第5章 高校文化育人现状分析 | 第87-100页 |
5.1 文化育人工作成效 | 第87-91页 |
5.1.1 文化育人理念与实践进一步深化 | 第87-89页 |
5.1.2 文化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 第89-90页 |
5.1.3 大学文化的功能进一步发挥 | 第90-91页 |
5.2 文化育人中现实问题 | 第91-94页 |
5.2.1 文化育人实践较难落到实处 | 第91-92页 |
5.2.2 整体育人的合力不足 | 第92-93页 |
5.2.3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明显 | 第93-94页 |
5.3 影响文化育人的主要因素 | 第94-100页 |
5.3.1 社会转型中国家主导文化受冲击 | 第94-96页 |
5.3.2 不良的校园亚文化环境影响 | 第96-97页 |
5.3.3 教育者育人理念不坚定 | 第97-98页 |
5.3.4 文化育人实践机制不完善 | 第98-100页 |
第6章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理路 | 第100-138页 |
6.1 坚持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 | 第100-108页 |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 第100-102页 |
6.1.2 尊重学生发展与教育规律原则 | 第102-105页 |
6.1.3 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 第105-106页 |
6.1.4 坚持真善美统一原则 | 第106-108页 |
6.2 完善文化育人方法 | 第108-113页 |
6.2.1 隐性育人法 | 第108-110页 |
6.2.2“场”式育人法 | 第110-111页 |
6.2.3 生活养成法 | 第111-113页 |
6.3 构建“四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第113-138页 |
6.3.1 提升教育者价值引导力 | 第113-119页 |
6.3.2 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 | 第119-126页 |
6.3.3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 第126-132页 |
6.3.4 建设文化育人主阵地 | 第132-138页 |
结束语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