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水解液中抑制物组成成分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水解液中抑制物的脱毒方法及脱毒机制研究 | 第18-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3 实验用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4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阿魏酸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 第24-25页 |
2.2.2 稻草秸秆预处理方法 | 第25页 |
2.2.3 菌种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2.2.4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阿魏酸抑制物的降解率 | 第26-27页 |
2.2.5 里氏木霉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2.6 细胞生长情况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2.7 纤维素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2.8 SEM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2.9 FTIR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2.10 XRD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阿魏酸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 第31-43页 |
3.1 阿魏酸降解菌的筛选 | 第31-32页 |
3.1.1 筛选结果 | 第31-32页 |
3.2 HHQ-1的鉴定 | 第32-35页 |
3.2.1 革兰氏染色 | 第32页 |
3.2.2 16SrDNA鉴定 | 第32-34页 |
3.2.3 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3.3 阿魏酸降解菌HHQ-1降解特性研究 | 第35-38页 |
3.3.1 HHQ-1菌株生长曲线确定 | 第35页 |
3.3.2 正交实验优化HHQ-1菌株最适生长条件 | 第35-36页 |
3.3.3 正交实验优化HHQ-1菌株降解阿魏酸的最佳条件 | 第36-37页 |
3.3.4 最优条件下HHQ-1菌株的降解效率研究 | 第37-38页 |
3.4 不同降解体系对木质纤维素产还原糖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1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3.4.2 HHQ-1与里氏木霉双菌协同降解体系对产还原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不同降解体系对菌体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43-53页 |
4.1 双菌协同降解体系中细胞生长最适条件研究 | 第43-47页 |
4.1.1 正交实验 | 第43-44页 |
4.1.2 双菌降解体系下OD_(550)值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44-46页 |
4.1.3 双菌降解体系下电导率值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46-47页 |
4.1.4 双菌降解体系最适降解条件分析 | 第47页 |
4.2 HHQ-1与里氏木霉降解菌的相互作用与响应机制研究 | 第47-51页 |
4.2.1 不同体系下OD值随时间变化情况探究 | 第47-48页 |
4.2.2 不同体系下电导率值随时间变化情况探究 | 第48-49页 |
4.2.3 同一体系下菌体细胞的OD值与电导率值之间的变化关系 | 第49-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不同降解体系对纤维素酶酶系构成的影响 | 第53-69页 |
5.1 正交实验优化影响纤维素酶酶活的条件 | 第53-62页 |
5.1.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53页 |
5.1.2 不同时间下各因素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作用及最适条件 | 第53-62页 |
5.1.3 最优条件确定 | 第62页 |
5.2 不同降解体系下纤维素酶酶系构成影响的探究 | 第62-65页 |
5.2.1 不同降解体系下纤维素酶酶活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 | 第62-65页 |
5.3 不同降解体系下纤维素酶酶活比重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六章 不同降解体系对稻草秸秆形貌特征与结构的影响 | 第69-75页 |
6.1 不同降解体系对稻草秸秆影响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69-70页 |
6.2 不同降解体系对稻草秸秆影响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72页 |
6.3 不同降解体系对稻草秸秆影响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2-74页 |
6.3.1 相对结晶度计算公式 | 第72页 |
6.3.2 XRD结果 | 第72-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