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页岩封闭性与有机质生烃特征、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4-19页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1-24页
第2章 封闭压力对页岩有机质生烃特征的影响第24-58页
    2.1 封闭压力对页岩有机质生烃特征的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4-29页
        2.1.1 问题的提出第24-25页
        2.1.2 研究现状第25-28页
        2.1.3 封闭压力对有机质排烃作用的影响第28-29页
    2.2 采样地区地质背景第29-34页
        2.2.1 下花园地区自然地理概况第29-30页
        2.2.2 区域构造特征第30-32页
        2.2.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第32-34页
        2.2.4 区域沉积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第34页
    2.3 样品与实验第34-37页
        2.3.1 样品第34-35页
        2.3.2 实验流程第35-37页
    2.4 有机质的初次热解-半封闭体系实验结果第37-44页
        2.4.1 热解温度对气态烃产率及碳同位素值的影响第37-40页
        2.4.2 封闭压力对气态烃产率及碳同位素值的影响第40-41页
        2.4.3 初次热解实验残留烃性质第41页
        2.4.4 初次热解实验固体残渣性质第41-43页
        2.4.5 初次热解实验排烃效率第43-44页
    2.5 二次热解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50页
        2.5.1 初次热解温度对二次热解实验气态烃产率及碳同位素值的影响第45-47页
        2.5.2 初次热解封闭压力对二次热解实验气态烃产率及碳同位素值的影响第47-50页
    2.6 地质意义第50-52页
    2.7 小结第52-58页
第3章 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封闭性的影响第58-94页
    3.1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现状第58-67页
        3.1.1 问题的提出第58-59页
        3.1.2 研究现状第59-64页
        3.1.3 研究趋势第64-67页
    3.2 川东南地区地质概况第67-72页
        3.2.1 区域构造特征第67-68页
        3.2.2 区域构造演化第68-69页
        3.2.3 区域地层特征第69-70页
        3.2.4 区域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第70-72页
    3.3 样品及实验第72-76页
        3.3.1 样品第72-73页
        3.3.2 样品分析第73-76页
    3.4 页岩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第76-90页
        3.4.1 页岩矿物组成与有机质性质第76-77页
        3.4.2 页岩的有效孔隙度及渗透率第77-83页
        3.4.3 页岩的纳米孔隙宏观结构特征第83-86页
        3.4.4 页岩的纳米孔隙微观孔径分布特征第86-90页
    3.5 页岩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对其封闭性的影响第90-93页
    3.6 小结第93-94页
第4章 基于NLDFT模型的渝东五峰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储气意义第94-122页
    4.1 研究背景第94-95页
    4.2 区域地质概况第95-98页
        4.2.1 构造演化特征第96页
        4.2.2 地层及沉积特征第96-98页
    4.3 样品及实验第98-100页
        4.3.1 样品第98-99页
        4.3.2 样品分析第99-100页
    4.4 页岩矿物组成第100-101页
    4.5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第101-105页
        4.5.1 比表面积特征第101-103页
        4.5.2 孔体积特征第103-105页
    4.6 储气意义第105-106页
    4.7 小结第106-12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6页
    5.1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5.2 创新之处第123-124页
    5.3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导体/异相芬顿复合催化材料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哀牢山构造带白垩纪以来的岩浆与变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