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上海市河流表层水体固氮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2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24页
        1.2.1 国内外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2 固氮速率测定方法研究第21页
        1.2.3 不同水生生态系统固氮速率的研究第21-22页
        1.2.4 固氮速率影响因子研究第22-24页
    1.3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及框架第24-28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页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1.3.4 可行性分析第27页
        1.3.5 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7-28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8-3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8-30页
    2.2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第30-32页
        2.2.1 野外样品的采集和现场参数的测定第30-31页
        2.2.2 实验室样品处理及培养分析第31-32页
    2.3 各项理化参数测定分析第32页
    2.4 外加P营养盐对固氮速率及叶绿素a影响效应培养实验第32-33页
        2.4.1 外加不同浓度P对固氮速率影响效应培养实验第32页
        2.4.2 外加不同浓度P对叶绿素a影响效应培养实验第32-33页
    2.5 样品分析及数据计算第33-38页
        2.5.1 样品分析第33页
        2.5.2 固氮速率的计算第33-35页
        2.5.3 方法学研究第35-37页
        2.5.4 统计分析第37-38页
第三章 上海市河流固氮速率时空分布特征第38-66页
    3.1 上海市河流水体环境以及水质参数时空分布特征第38-44页
        3.1.1 河流采样点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特征第38-41页
        3.1.2 河流采样点水质参数时空分布特征第41-44页
    3.2 上海市河流表层水体藻类鉴别分析第44-51页
        3.2.1 上海市河流表层水体四季藻类鉴别第44-48页
        3.2.2 上海市河流表层水体固氮藻类鉴别第48-51页
    3.3 河流表层水体固氮速率时空分布特征第51-54页
    3.4 环境因子对河流固氮速率的影响第54-63页
        3.4.1 光照、水温、气温对固氮速率的影响第54-57页
        3.4.2 固氮藻类密度、叶绿素a对固氮速率的影响第57-59页
        3.4.3 DO、盐度、Eh对固氮速率的影响第59-60页
        3.4.4 水体环境参数环境因子对固氮速率的影响第60-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四章 外加不同P浓度对固氮速率以及叶绿素a的影响效应分析第66-90页
    4.1 外加不同浓度P对叶绿素a的效应第66-79页
        4.1.1 春季外加P对叶绿素a的效应分析第66-69页
        4.1.2 夏季外加P对叶绿素a的效应分析第69-71页
        4.1.3 秋季外加P对叶绿素a的效应分析第71-73页
        4.1.4 冬季外加P对叶绿素a的效应分析第73-76页
        4.1.5 外加P对四季叶绿素a的效应对比分析第76-79页
    4.2 外加不同浓度P对固氮速率的效应第79-88页
        4.2.1 春季外加P对固氮速率的效应第79-81页
        4.2.2 夏季外加P对固氮速率的效应第81-83页
        4.2.3 秋季外加P对固氮速率的效应第83-84页
        4.2.4 冬季外加P对固氮速率的效应第84-86页
        4.2.5 外加P对四季固氮作用效应对比第86-88页
    4.3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上海市河流固氮能力分析及其重要意义第90-93页
    5.1 上海市河流水体固氮能力及不同区县时空分布特征第90-91页
    5.2 上海市河流表层水体固氮作用及其环境意义第91-93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93-97页
    6.1 主要结论第93-95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6页
附录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艾比湖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下一篇:旅游圈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化--基于社会网络与旅游效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