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22页 |
第一章 国家话语主导下的电影产业化及其发展 | 第22-49页 |
第一节 确立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主旨的市场逻辑建构 | 第23-36页 |
一 跨区域的产业链基础性建设 | 第23-28页 |
二 政策保护下的中国电影及其生产 | 第28-32页 |
三 民营资本“登堂入室”释放产业活力 | 第32-36页 |
第二节 现代性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构想与探索 | 第36-40页 |
第三节 政策激励与跨文化的竞合与交流 | 第40-49页 |
一 持守与融合:香港影人北上 | 第40-44页 |
二 合拍片及其市场运作 | 第44-49页 |
第二章“大电影”的文化构想及其话语实践 | 第49-68页 |
第一节 中国式大片背后的民族想象与文化偏倚 | 第49-54页 |
第二节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策略与文本实践 | 第54-60页 |
第三节 中小成本电影“逆势上扬” | 第60-64页 |
第四节 媒体、市场与受众:建构与被建构 | 第64-68页 |
第三章 转型时期的困惑与焦虑及其银幕呈现 | 第68-84页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 | 第68-72页 |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与中年人的情感危机 | 第72-76页 |
第三节 高社会流动速度与主体身份的影像构建 | 第76-80页 |
第四节 新型社会关系对传统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 | 第80-84页 |
第四章 市场体制下的影像话语表达与价值重构 | 第84-102页 |
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乡土中国” | 第84-90页 |
第二节 去中心化的文本意象 | 第90-93页 |
第三节 草根文化的崛起 | 第93-98页 |
第四节 明星作为消费符号的市场运作 | 第98-102页 |
第五章 大众娱乐与泛娱乐化 | 第102-119页 |
第一节 类型化的市场策略 | 第102-106页 |
一 魔幻类型:“超验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 | 第102-104页 |
二 喜剧电影:“冯式喜剧”一家独大到多元喜剧亚类型的发展 | 第104-105页 |
三 其他电影类型:类型电影“热潮更替”方式的在地经验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夹缝中异军突起的市场奇葩:黑色幽默 | 第106-111页 |
第三节 银幕泛娱乐化的文化症候及其现实表征 | 第111-114页 |
第四节 资源的过度挖掘与话题性营销的悖反 | 第114-119页 |
第六章 数字化技术助推产业格局 | 第119-132页 |
第一节 胶片时代的终结和电影亚文化的兴起 | 第119-123页 |
第二节 3D和IMAX等引发的视觉盛宴的反思及受众期待 | 第123-126页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主体意识与自我表达 | 第126-132页 |
结语:总结与反思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