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有机设计思想与住区设计 | 第16-31页 |
2.1 有机设计思想概述 | 第16-24页 |
2.1.1 有机 | 第16页 |
2.1.2 有机设计思想及其发展 | 第16-23页 |
2.1.3 有机设计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 住区设计的发展与演变 | 第24-28页 |
2.2.1 国外住区规划及其理论发展 | 第24-27页 |
2.2.2 我国住区的发展 | 第27-28页 |
2.3 当前住区在设计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2.3.1 众城一面,住区缺乏地域特征 | 第28页 |
2.3.2 分段式设计,住区缺乏整体感 | 第28-29页 |
2.3.3 “功能主义”影响下,人性关怀的忽视 | 第29-30页 |
2.4 有机设计理念对当代住区设计的启示 | 第30-31页 |
2.4.1 有机设计理念的场所观 | 第30页 |
2.4.2 有机设计理念的整体观 | 第30页 |
2.4.3 有机设计理念对当代住区设计的意义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有机设计理念指导下的住区设计策略 | 第31-44页 |
3.1 住区有机设计的思路 | 第31-36页 |
3.1.1 从场地出发 | 第31-32页 |
3.1.2 住区场所营造 | 第32-36页 |
3.1.3 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 第36页 |
3.2 住区有机设计的原则 | 第36-37页 |
3.2.1 整体性原则 | 第36-37页 |
3.2.2 人性化原则 | 第37页 |
3.2.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37页 |
3.3 住区有机设计的方法 | 第37-44页 |
3.3.1 根据场地特征确立住区场所内涵 | 第37-38页 |
3.3.2 自然风貌型场地住区设计方法 | 第38-41页 |
3.3.3 人文风貌型场地住区设计方法 | 第41-44页 |
第四章 住区有机设计案例分析 | 第44-61页 |
4.1 武汉万科润园 | 第44-50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44-45页 |
4.1.2 场地特征 | 第45-46页 |
4.1.3 设计分析 | 第46-49页 |
4.1.4 项目有机设计策略总结 | 第49-50页 |
4.2 深圳万科十七英里 | 第50-54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50页 |
4.2.2 场地特征 | 第50-51页 |
4.2.3 设计分析 | 第51-54页 |
4.2.4 项目有机设计策略总结 | 第54页 |
4.3 天津东丽湖万科城 | 第54-61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54-55页 |
4.3.2 场地特征 | 第55-56页 |
4.3.3 设计分析 | 第56-59页 |
4.3.4 项目有机设计策略总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从场地到场所(一)—大连诺德滨海花园的有机设计实践 | 第61-7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1页 |
5.2 场地调研 | 第61-63页 |
5.2.1 印象大连 | 第61-62页 |
5.2.2 项目区位 | 第62页 |
5.2.3 地形地貌 | 第62-63页 |
5.3 场地特征分析——自然风貌主导型场地 | 第63-64页 |
5.3.1 场地外部环境 | 第63-64页 |
5.3.2 场地内部资源 | 第64页 |
5.4 场所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64-75页 |
5.4.1 场所内涵的确立 | 第64页 |
5.4.2 整体布局顺应场地特征 | 第64-68页 |
5.4.3 道路交通结合自然地形 | 第68-69页 |
5.4.4 景观环境融入自然风貌 | 第69-72页 |
5.4.5 建筑形态结合环境资源 | 第72-74页 |
5.4.6 建造材料体现自然特色 | 第74-75页 |
5.5 住区场所精神分析 | 第75页 |
5.5.1 地域性 | 第75页 |
5.5.2 体验性 | 第75页 |
5.5.3 时代性 | 第75页 |
5.6 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 第75-76页 |
5.6.1 贯穿始终的自然主题 | 第75-76页 |
5.6.2 协同、互动的设计环节 | 第76页 |
5.7 项目有机设计策略运用分析 | 第76-78页 |
第六章 从场地到场所(二)—正定墅洋居礼小区的有机设计实践 | 第78-97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78页 |
6.2 场地调研 | 第78-83页 |
6.2.1 正定印象 | 第78-81页 |
6.2.2 项目区位 | 第81-82页 |
6.2.3 地形地貌 | 第82-83页 |
6.3 场地分析——人文风貌主导型场地 | 第83页 |
6.3.1 城市环境 | 第83页 |
6.3.2 区位资源 | 第83页 |
6.4 场所营造——与古城文化相融共生 | 第83-94页 |
6.4.1 场所内涵的确立 | 第83-84页 |
6.4.2 整体布局融入古城风貌 | 第84-85页 |
6.4.3 空间结构借鉴传统形态 | 第85-88页 |
6.4.4 建筑风格结合地域特征 | 第88-89页 |
6.4.5 景观内涵体现千年文化 | 第89-94页 |
6.4.6 建造材料展现地缘特性 | 第94页 |
6.5 住区场所精神特性分析 | 第94-95页 |
6.5.1 地域性 | 第94页 |
6.5.2 体验性 | 第94-95页 |
6.5.3 时代性 | 第95页 |
6.6 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 第95-96页 |
6.6.1 文化主轴的统领 | 第95页 |
6.6.2 规划、建筑、景观的协同 | 第95页 |
6.6.3 主创设计师全程服务 | 第95-96页 |
6.7 项目有机设计策略运用分析 | 第96-97页 |
结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