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页 |
1.5 创新及不足 | 第18-19页 |
1.5.1 创新 | 第18页 |
1.5.2 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 第19-21页 |
2.2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理论 | 第21-22页 |
2.3 招商引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第3章 射阳县无化区招商引资制度基础与背景分析 | 第25-33页 |
3.1 射阳县经济地理与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27页 |
3.1.1 射阳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2 射阳县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建设 | 第27页 |
3.1.3 射阳县无化区政策背景与内容 | 第27页 |
3.2 无化区产业规划实施前后社会经济比较 | 第27-32页 |
3.2.1 无化区产业规划实施后的积极成果 | 第28-29页 |
3.2.2 为建设自然保护区地方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 | 第29-30页 |
3.2.3 无化区产业规划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 第30-32页 |
3.3 招商引资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32-33页 |
第4章 射阳县无化区招商引资实践研究 | 第33-43页 |
4.1 射阳县招商引资工作概述 | 第33-34页 |
4.2 射阳县贯彻落实无化区招商引资情况 | 第34-36页 |
4.2.1 组织架构体制 | 第34-35页 |
4.2.2 运行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4.2.3 项目推进机制 | 第36页 |
4.2.4 督查考核机制 | 第36页 |
4.3 射阳县无化区招商引资实践成果评价 | 第36-39页 |
4.3.1 无化区招商引资原则 | 第37页 |
4.3.2 无化区招高引资项目的主要方向 | 第37页 |
4.3.3 无化区招高引资的社会效应 | 第37-39页 |
4.4 招商引资面临的困境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4.4.1 后发地区引资困难 | 第39页 |
4.4.2 局限无化项目选择,干群不理解 | 第39-40页 |
4.4.3 对招商政策的抵制 | 第40页 |
4.4.4 上级不支持,畏难情绪 | 第40-41页 |
4.4.5 招商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43-51页 |
5.1 加强生态保护,争取财政支持 | 第43-44页 |
5.1.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43页 |
5.1.2 支持沿海开发建设 | 第43-44页 |
5.1.3 释放经济发展空间 | 第44页 |
5.1.4 支持环保,改变政绩考核标准 | 第44页 |
5.2 强化规划引导,落实项目载体建设 | 第44-45页 |
5.2.1 规范产业项目规划 | 第44-45页 |
5.2.2 注重园区特色产业规划 | 第45页 |
5.2.3 落实项目载体建设 | 第45页 |
5.3 创新招商方法,健全招商机制 | 第45-46页 |
5.3.1 灵活招商形式 | 第45-46页 |
5.3.2 完善招商机制 | 第46页 |
5.3.3 建立重大项目库 | 第46页 |
5.4 强化教育培训,培养优秀团队 | 第46-48页 |
5.4.1 加大学习培训力度 | 第46-47页 |
5.4.2 拓宽渠道引进人才 | 第47页 |
5.4.3 加强招商队伍管理 | 第47-48页 |
5.4.4 稳定招高人才队伍 | 第48页 |
5.5 健全督查考核,优化招商考评体系 | 第48-51页 |
5.5.1 坚持落实招商督查制度 | 第48页 |
5.5.2 改进招商服务机制 | 第48-49页 |
5.5.3 改进招商考评与激励关系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