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女性参与政府公共组织的研究 | 第10-12页 |
·女性主义组织理论对女性参与政府组织的批判研究 | 第12-19页 |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9-23页 |
·女性主义组织理论框架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政府组织中女性参与的历史与现状 | 第23-41页 |
·女性参与总体概况的编年史回顾 | 第23-28页 |
·建国初期(1949-1966) | 第23-25页 |
·文革时期(1966-1976) | 第25页 |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90年代初) | 第25-26页 |
·第四届世妇会至今(1995年至今) | 第26-28页 |
·女性参与政府组织途径的发展历程 | 第28-32页 |
·动员与任命的被动参与 | 第28-29页 |
·群众运动式的参与 | 第29-30页 |
·作为主体诉求的主动参与 | 第30-31页 |
·立法及倾斜性政策保障的参与 | 第31-32页 |
·女性参与程度的数量分析 | 第32-38页 |
·组织内性别构成及参与份额 | 第32-36页 |
·国外女性参与的状况 | 第36-38页 |
·女性参与的特征及规律 | 第38-41页 |
3 女性主义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解读 | 第41-68页 |
·历史及文化溯源 | 第41-49页 |
·古代高层女性"男性化"的巨大付出 | 第42-43页 |
·明清民间宗教信仰中女神形象与现实生活女性地位的反差 | 第43-45页 |
·阴阳尊卑文化导致女性被政治"边缘化" | 第45-47页 |
·政治文化对女性的排除作用 | 第47-49页 |
·组织结构的探究 | 第49-55页 |
·组织结构中"男权"立场对女性的压制 | 第49-52页 |
·组织话语系统阻碍女性发声 | 第52-53页 |
·组织结构从属者的"女性化" | 第53-55页 |
·性别偏见的心理分析 | 第55-60页 |
·刻板印象对性别气质心理建构的影响 | 第55-57页 |
·教育对两性差异化心理的培育 | 第57-58页 |
·男性对女性参政的矛盾心理 | 第58-59页 |
·双重评价标准成为女性参与政治组织的障碍 | 第59-60页 |
·两性平等组织伦理价值观的缺失 | 第60-68页 |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对女性屈从地位的默认 | 第61-62页 |
·制度平等背景下公平伦理的缺失 | 第62-64页 |
·招募与选拔女干部过程中对性别平等伦理的忽视 | 第64-66页 |
·正义伦理对关怀伦理的误读 | 第66-68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8-73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女性主义组织理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第68-69页 |
·女性参与的诸多现象可在历史文化中找寻影子 | 第69页 |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女性呈现"尖端缺损"的深层原因 | 第69页 |
·性别心理是造成女性参与困境的隐性缘由 | 第69-70页 |
·制度设计中公平伦理价值的缺失是女性参与质量难以保障的根源 | 第70页 |
·余论与思考 | 第70-72页 |
·未来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