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金属工艺美术论文--金属器物论文

唐代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第10-11页
        1.2.1 国内研究状况第10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21页
    2.1 金银器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第13-14页
    2.2 唐代金银器概况第14-17页
        2.2.1 盛行的原因第14页
        2.2.2 发展分期第14-15页
        2.2.3 社会作用第15-16页
        2.2.4 金银器的制造第16-17页
    2.3 粟特地区历史概述第17-21页
        2.3.1 粟特民族第17-18页
        2.3.2 唐代粟特第18-19页
        2.3.3 粟特来华的原因第19-21页
第三章 文化的交融第21-23页
    3.1 汉唐精神为文化交融创造条件第21页
    3.2 金银器成为文化交流者第21-22页
    3.3 文化交融在唐代金银器中的体现第22-23页
第四章 萨珊系统与粟特系统的区分第23-27页
    4.1 造型方面的区分第23-24页
    4.2 装饰方面的区分第24-26页
    4.3 制作工艺方面的区分第26-27页
第五章 粟特文化因素在造型方面的体现第27-41页
    5.1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造型第27-35页
        5.1.1 羽觞第27-28页
        5.1.2 豆第28-29页
        5.1.3 匜第29-30页
        5.1.4 铛第30-31页
        5.1.5 盒第31-32页
        5.1.6 唾壶第32-33页
        5.1.7 炉第33-34页
        5.1.8 碗第34-35页
        5.1.9 盘第35页
    5.2 粟特地区特有银器造型第35-38页
        5.2.1 多瓣碗第35-36页
        5.2.2 带把杯第36-37页
        5.2.3 胡瓶第37-38页
    5.3 对比分析粟特因素在造型中的体现第38-41页
        5.3.1 多曲造型的运用第38-40页
        5.3.2 带把杯的出现第40-41页
第六章 粟特文化因素在装饰方面的体现第41-53页
    6.1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纹样第41-47页
        6.1.1 动物纹第41-43页
        6.1.2 植物纹第43-45页
        6.1.3 人物纹第45-46页
        6.1.4 构图方式及装饰特点第46-47页
    6.2 粟特地区纹样及装饰特点第47-50页
        6.2.1 植物纹的大量使用第47-48页
        6.2.2 联珠纹第48页
        6.2.3 鹿纹第48-49页
        6.2.4 装饰特点第49-50页
    6.3 对比分析粟特纹样在装饰中的体现第50-53页
        6.3.1 纹样居中的构图方式第50-51页
        6.3.2 新纹样的运用第51-53页
第七章 粟特文化因素在制作工艺方面的体现第53-58页
    7.1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工艺第53-56页
        7.1.1 范铸第53页
        7.1.2 焊接与铆接第53-54页
        7.1.3 掐丝与镶嵌第54页
        7.1.4 錾刻与镂空第54-55页
        7.1.5 鎏金第55-56页
    7.2 粟特地区特色工艺第56页
    7.3 捶揲工艺在唐代金银器中的运用第56-58页
第八章 粟特文化的影响第58-62页
    8.1 器物使用习惯的改变第58-60页
    8.2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第60页
    8.3 推动唐代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第60-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山水画形式美研究
下一篇:徽州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徽茶包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