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词表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水稻收获指数分子遗传研究 | 第11-15页 |
1.1.1 水稻收获指数的生物学意义 | 第11-12页 |
1.1.2 水稻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 第12页 |
1.1.3 水稻收获指数的遗传研究 | 第12-13页 |
1.1.4 水稻收获指数QTL研究 | 第13-15页 |
1.2 水稻千粒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水稻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2 水稻千粒重的QTL分布 | 第16页 |
1.2.3 水稻千粒重QTL的精细定位 | 第16-18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18-20页 |
第2章 收获指数和千粒重QTL精细定位 | 第20-38页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27页 |
2.1.1 研究材料及其发展 | 第20-21页 |
2.1.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2.1.3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2.1 NIL-F_2群体收获指数和千粒重表型 | 第27-30页 |
2.2.2 第8染色体目标区间局部连锁图构建 | 第30-31页 |
2.2.3 收获指数主效QTLqHI-8验证和千粒重QTL分析 | 第31-32页 |
2.2.4 qHI-8和qTGW-8精细定位 | 第32-35页 |
2.2.5 qHI-8和qTGW-8精细区间候选基因预测 | 第35页 |
2.3 讨论 | 第35-38页 |
2.3.1 qHI-8是一个真实存在、新的控制水稻收获指数的QTL | 第35-36页 |
2.3.2 收获指数与千粒重密切相关 | 第36页 |
2.3.3 qTGW-8与前人研究对比 | 第36页 |
2.3.4 剩余杂合体发展的NIL-F_2群体是QTL精细定位的理想材料 | 第36-37页 |
2.3.5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